宫鹏宁 姜玉平
乳山市白沙滩镇中心学校
[摘要〕特色建设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唯有形成特色,学校健康发展才有持久动力,教师专业发展才有保证,学生全面发展才有可能。白沙滩镇中心学校特色建设立足于学校和学生实际,提出“生命科学教育"”,以生命科学探究为依托,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劳动实践活动为主线,形成综合实践活动体系;以生命教育和劳动教育融合为契机,开发校本课程;形成评价体系,保证活动与课程正常运行。“生命科学教育”的特色建设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取得一定成效。
[关键词]白沙滩镇中心学校;学校特色建设;生命科学教育;校本课程
特色建设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虽然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对各地中小学有明确的标准化要求,但特色发展仍然是每所学校应该努力的方向。实践证明,唯有形成特色,学校标准化发展才有持久动力,教师专业发展才有保证,学生全面发展才有可能。
白沙滩镇中心学校的管理团队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始终坚持特色建设,注重从学生角度探寻特色发展的可能性。几经调研,学校发现,出于年龄特点和家庭背景等原因,许多学生对大自然中的动植物都很有兴趣,他们善于观察,勤于动手,乐于讨论,由此学校确立了“以生命科学探究为载体,建设品牌特色学校”的发展思路,并借助依山傍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变劣势为优势,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索的兴趣。2015年,白沙滩镇中心学校成为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基地,开始了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学校依托特色建设,提升办学质量,形成“生命科学教育”的发展特色,并初显成效。
一、以生命科学探究为依托,进行研究性学习
(一)专家引领,创设环境
2015年开始,学校开展以标本的采集、制作、整理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师生利用课外活动、节假日、出游等机会走进大自然,搜集各类动植物,然后进行整理、制作、标注、编号、入档,做成标本。在山东师范大学教授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学校建立了自己的标本室,共采集到植物标本1000余份,动物标本200余份。自然界的花、草、鱼、虫等在学生的学习生活里都成了“教材”,大家时常围在一起讨论某一动植物的种类、特性等,为学校生命教育增添了丰富的内容,注人了全新的内涵。
山师大定期安排教授专家进校指导,派遣实习生到校实习、协助实施生命教育;本校教师定期到山师大进行培训学习。双方合作探索实施生命科学教育,既有效保证本校生命教育的科学性、又为高校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样本和实践基地,实现合作共赢。
(二)合作学习,共同研讨
随着活动的深入,教师的教学思路逐渐拓展,不再停留在标本采集、教具制作等层面,开始摸索学科渗透、知识整合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师通常以问题为驱动,鼓励学生积极探究,用心观察,动脑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并将自己的想法大胆表达出来。对于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将进行归纳整理,作为研究课题,鼓励学生自愿结成学习小组,选择课题着手研究。
学生也可根据兴趣自主选题,设计研究计划,开展研究并撰写报告。这种研究式合作学习收到了显著效果,如生物小组用制作的植物标本《薰衣草》获得威海市科技文化节一等奖;《校园植物调查报告》等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在县、市级评选中获奖。学生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不再是一味盲目地接受现成的知识,而是学会了观察、发现、质疑、实验及总结等学习方法。研究活动已经成为学校的隐性教育资源,教育效果大大超出预期。
(三)拓展领域,学会学习
自然界的生物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活动,将大自然的美更好地展现出来。走进白沙滩镇中心学校参观的领导和同行,都会被学生一幅幅精美的手工作品所感染:利用贝壳、树叶、种子修剪拼贴而成的植物标本画,融我国传统剪纸技艺与学校生命教育特色于一体创作而成的十二生肖等树叶画,不易掉色且易保存的叶脉画,生活气息浓郁、充满童真的作品等。每幅作品无不体现了学校师生的创造力,在亲自创作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合作精神得以展示,真正将课堂延伸到生活,在实践中获得了自主学习能力。
二、以劳动实践活动为主线,形成综合实践活动体系
一方面,选定主题,常态实施。为使生命科学教育的实践活动能够在全校学生中普及开来,学校遵循《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兼顾综合实践的四大领域,以生命科学探究为主,科学合理地选择、编排、制定出适合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根据季节、时间、难易程度等确定活动主题,依照年级进行分解,保证课时量和课程的常态实施。
另一方面,注意梯度,力求合理。课题设置努力体现同一年级不同课题搭配的实效性、科学性及不同年级同一主题的层次性。例如,对于《标本的采集与制作》主题活动,学校考虑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差异,三年级的活动主题是“认识标本”,四年级活动主题是“标本的制作”,五年级活动主题是“标本的采集”,六年级活动主题则是“标本的利用及创新”,活动侧重点各有不同。
三、以生命教育和劳动教育融合为契机,开发校本课程
学校联合山师大合作打造生命教育实践基地,并开发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在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基础上融合劳动元素,引导学生积极将国家课程与学习生活相联,在校学习与居家劳动相联,积极从生活中寻找文化的劳动底蕴,促进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融合。比如数学学习三角定理后,劳动课程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活学活用,测量花坛的实际面积,生物课学习植物的繁殖方式,劳动课程活动中就尝试月季、木槿等花木的扦插、播种、嫁接等方法,语文课学习课文《朱德的扁担》《泰山挑山工》,劳动课程活动中学生尝试挑担子,以一层楼的台阶为单位进行闯关挑战,感受负重前行的劳动艰辛,初中学生还要计算挑担子活动中杠杠的物理原理,知行合一,更深一层丰富了劳动教育校本课程。
四、形成评价体系,保证活动与课程正常运行
教学中坚持“教学评一致性”目标评价,注重过程性体验,由社区、教师、学生、家长四方完成综合评价,为每个学生建立生命科学教育与劳动教育成长档案,实施学分百分制管理,每学期完成必修50分,选修50分。必修课程目标着眼于习惯养成、生活自理、人际交往、学业自主,选修倾向于艺体特长、兴趣发展,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分年级循序渐进的综合设置评价标准,建立多元化科学评价体系,以评促做,稳定推进生命科学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