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诗词歌赋传唱探索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2月35期   作者:邓静
[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邓静
        四川省宜宾学院   644000

        【内容摘要】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指出:“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与基地建设。”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对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阶段的古诗词教育都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近几年来,诗词歌赋传唱形式为主的教学研究则在上海、四川等地蔚然成风,成为一道特殊的音乐教育风景线。
        【关键词】中华经典诗词歌赋、传唱、教学实践
前言
        近年以中国古典诗词为载体的文艺节目演出纷纷涌现,正是顺应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趋势所需,先后推出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经典咏流传等等,获得公众关注与各界推崇,既传播经典文化精华,也实现社会普及目的。文化教育领域则有不少师生团队从事中华经典诗词歌赋的传唱活动,用歌唱方式演绎诗词人文精神,其并非现代流行音乐的简单翻唱,而是着力于古典乐谱与地方音乐相结合,开辟出一种崭新的音乐教育形式,取得不少建树性的成就。从上海音乐学院到宜宾学院文学与音乐艺术学部的教师学生们,不断探索总结实践经验与思考问题以供借鉴。
        一、中国经典诗词歌赋传唱教育的历史发展
        中国是诗词歌赋文化历史传统悠久的国家,历代流传下来的诗词作品数量庞杂,诗经、乐府、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文等深入到历代士民文人的日常生活里,既是对当时社会的文字记录,也是个人的情感表达,并且具有配曲后可以歌舞的艺术特点,以经典曲调曲谱形式体现诗歌传唱礼乐文化的精神所在。《中华经典诗词歌赋传唱》课程即在此传统背景上应运而生。
        (一)传唱教育的出现发展
        以中国文化经典内容体系推向表演舞台的形式多种多样,普遍采用配乐吟诵原诗原句方式,也有改编成流行音乐的新演唱形式。在国内,上海音乐学院较早尝试将古老曲谱进行现代应用转化,其音乐人才实力雄厚,又具有国际化大都市的艺术视野,如杨赛博士等学者积极思考当下中国音乐教育的未来发展走向,转而从中华固有的文化里挖掘音乐瑰宝,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不断积累成果经验,培养了大批卓越的人才。特别是杨赛博士的国家艺术基金《古谱诗词传承人才培养》项目的实施,为全国各地各地培养了60名古谱诗词传承人才,回到工作岗位上纷纷用于自身的教学活动和传唱活动中,成绩斐然,硕果累累。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卓有成效的音乐教育新形态。
        (二)传唱教育的研究状况
        目前诗词歌赋传唱尚无专著出版,相应文献非常缺乏,仅有部分学术论文,系统专业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开展。多数文章着重诗歌吟诵内容角度,或探讨古典诗词的吟诵,阐释在吟诵中如何领略古诗词意义;或研究经典民歌传唱特色,偏重民族音乐或民族歌剧;或分析古典诗歌传唱方式,如唐诗宋词传唱体现的生命节律;或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经典传唱与声乐文学的结合,突出古诗词歌曲的应用价值。多数以弘扬诗歌传统的传承作用为主,此有助初步了解诗词歌赋的传唱意义,然而传唱研究及出版成果明显缺少,可供参阅的书籍寥寥无几。上海教育出版社等推出过《国学乐歌》为之做出一定探索,说明有识之士已在关注搜集,但对传唱教育体系形成的整理非常不足,故而研究视域应从诗词文化焦点转移到悠久经典的音乐史料和古典曲谱,方可不断填补相应的学术性空白,再取得崭新的开创性音乐研究成就。
        (三)传唱教育的实践成果
        依托中华经典诗词歌赋文化实施的传唱教育方兴未艾,从上海到蜀南一路传唱,成为高校教育和基础教育音乐文化传习的风景线,也逐渐形成地方教育的课程品牌,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获得良好的教书育人效果。
        实践体现在教学形式多样,多学科交叉融合教学,有诗词歌赋的日常学习,也有诗乐实景的歌唱表演,如邓静导演的诗词歌赋音乐晚会曾在四川自贡蜀光中学的校园艺术节大获成功;指导的古诗词合唱《关雎》、《采薇》曾获得四川省中小学艺术节展演一等奖。成为丰富校园生活、陶冶学生情操的成功模式。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及至从中学调任大学以后,邓静团队的传唱研究教学取得更加显著的教学实践效果。
        三、宜宾学院传唱课程的具体实践与思考
        2018年邓静调入宜宾学院,以音乐表演学院为平台进行传唱教学,两年多来举办多次活动,参加不同的主题演出,取得良好的成绩,积累了丰富宝贵的实践经验,宜宾学院也成功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古谱诗词人才培养基地”。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国家艺术基金古谱诗词人才培养基地”

        (一)课程初衷:礼乐文明的展示传承
        本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德育校园的根本任务,满足学校办学定位,以创新型、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总目标为导向,围绕宜宾学院学校办学理念定位,根据学生成长的规律,合理确认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后从业要求,建立相匹配的美育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冶,不断提高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从文化传承角度来看,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音乐大国,诗歌文化丰盛繁荣,自古以来就有歌诗传统,诗词曲里的声、情、意、韵,无不浸染体现着浓郁的中国风格,既是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华民族语言情感习惯、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接受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
        (二)课程性质:美育思想的交叉整合
        中华经典诗词歌赋的欣赏传唱课程主要是面向宜宾学院音乐系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开设的应用创新(院级)选修课程,同时是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开设的通识(校级B)选修课程。
        教学中通过整合校内相关学科资源,如汉语言文学、美术学、广播电视学等专业师资,共同打造成具有宜宾学院特色的交叉性综合性课程,使本课程成为文学、美术、音乐等学科的新整合,同时结合美育思政课,让学生在听、诵、唱、演、写、画时得到综合体验。通过学习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体验中华音乐精华与了解中华礼乐文化,从而自觉弘扬传统文化,增强自信心自豪感,最终实现提升美育德育品质的目的。
        (三)课程目标:演唱表演的切身体验
        传唱课程目标循序渐进不断升华,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通过欣赏教学与传唱实践,学生可以熟唱10首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诗词歌赋作品,能够用基本的发声方法演唱歌曲,准确传达出诗词歌赋所表现的艺术意境和思想内涵。
        其次,通过欣赏教学与实践体验,让学生在亲身参与艺术实践过程中感悟到中华传统魅力底蕴,既巩固理论知识以练习基本演唱技能,又能在欣赏辨析的基础上演唱表演诗词歌赋若干首,不断提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演唱水平,培养形成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
        最后,通过欣赏教学与实践练习,深入中华礼乐文化的核心内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激发内心爱国热情。
        (四)课程内容:教学选择的经典演出
        传唱课程内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心,以中国地域音乐为载体,推动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向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
        中国音乐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括地方音乐史料、地方音乐演唱技巧、地方乐器演奏和乐曲创作、地方音乐形态分析和记录、区域音乐资源整合和利用、音乐类非遗项目的保护和重构六方面,这些内容成为开展中华经典诗词歌赋的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取之不尽、用之不尽的宝贵资源。
        具体而言,宜宾学院的课程内容,一方面从“谱”着手,主要选自于《碎金乐谱》《魏氏乐谱》《九宫大成》《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料》《谷建芬新学堂乐歌》等,另一方面从“诗”着手,选自于《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选编)里代表中国先秦汉代唐代宋代等灿烂文化的部分。
        如以《关雎》为例,选谱出自《古琴谱》《魏氏乐谱》《现代赵季平作曲版》。在欣赏演唱对比中展现各时期作品流派的风格特色以互补长短,从而提高音乐教学的广度宽度。
        学习传唱后及时阶段小结,涉及婚姻恋爱、人生价值世界观审美观、音乐与文学的知识,体现学以致用,并融入到学生的个人生活经历。
        (五)课程成果:国内国际的广泛交流
        除课堂教学与学习外,代表宜宾学院积极走出去,开展国际国内文化交流,让师生在高端平台的音乐会里耳濡目染受益感知,如2019年1月受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孔子学院之邀,与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师生一起,参与加拿大中国新年音乐会演唱古谱诗词;2019年3月应美国中田纳西州中国音乐文化中心之邀,与上海音乐学院师生一起,完成了一场古谱诗词音乐会的演出;2019年4月参与第36届“上海之春”音乐节“古谱诗词与人文中国”、上海浦东图书馆“世界读书日”“阅读长江母亲河”音乐会、同济大学建校112周年艺术周展演三场学习交流演出;2019年5月,受云南大剧院之邀,参与了“博览五千年,塑造当代贤”风雅中国七彩云南诗词歌会三场演出;2019年5月在上海 “东方美谷 诗漫贤城”诗歌节上,演唱古谱诗词;2019年10月,在全国音乐舞蹈美育工作研讨会上,作“中华经典诗词歌赋传唱课程的实践与思考”交流发言;2020年10月,宜宾学院学生的表演唱获得第八届四川生大学生艺术节二等奖;2020年10月,宜宾学院师生受邀参加第四届上海“东方美谷 诗漫贤城”诗歌节,在上海九棵树演艺中心,与来自全国20几所高等院校师生及专业团体的演员一起,共同演绎了一场古谱诗词音乐会;2020年11月,课程负责人邓静受深圳卫视“诗意中国”栏目组之邀,参与了“苏东坡诗意人生”专题两期录制,演唱苏轼古谱诗词;2020年9月,邀请了中国诗词演唱名家李元华老师到校讲座;2020年11月,邀请了上海音乐学院研究员杨赛博士、中国音乐金钟奖第一名获得者,中国音乐学院马小明博士到校作专题讲座。借助“走出去,请进来”的双向双轨方式扩大了宜宾学院传唱课程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展示音乐学院团队的工作成果与前景方向。
        (六)课程反思:师资教研的整合提升
        开展教学实践与演唱以来,在积累教学与演出经验的同时服务地方,引导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与此同时也给周边中小学分享教学资料及教学资源,带动中小学共同传唱中华经典古诗词,大中小共同育人一体化取得初步成效。但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不少问题亟需改善解决,集中体现在:1)专业师资力量还需要加强;2)教学资源需要更多整合,交叉学科的共同发力还显不足,能从事和有经验的人员还需补充;3)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还要加强,体现在努力促使教学成果内容既要具备古典文化内涵,又适应现代人士的审美心理需求。希望在领导的重视下、在团队成员共同的努力下,吸纳更多的优质师资加入到本课程的建设中来,不断完善不断进步,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关雎》校园演出

        
结语
        中华经典诗词歌赋传唱课程的实施,邓静团队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先后获得成功,2019年10月受邀参与上海举行的“全国音乐舞蹈美育工作研讨会”交流分享经验,可见已经形成具有一定文化品牌特色的传唱范式。当下如何推动课程深入发展,吸引更多学者参与诗乐文化研究仍然任重道远。
        基于此,首先努力申报更高级别的社科基金课题项目,做好现有资料书籍的分类搜集,形成专业丰富的中华经典诗词歌赋传唱的教材及参考书目,努力构建传唱艺术数据库或电子书库,也可开通学院申请的微信公众号“传唱研究”,进行在线知识普及和资料观点分享,鼓励开展音乐评论和音乐研究的写作,最大程度的做好知识铺垫,进而有一定的文化底气去拓展新的学术空间;
        其次力争编成中华经典诗词歌赋传唱的资料索引,对已有成果、研究课题、实践案例形成相应的参考手册,类似《朗读者》印成内部资料《传唱者》赠送,按月或者季度定期推荐,总结留存课题组的发展动态与最新成果,包括参与学员的心得体会与建议反馈等,使之成为师生互动交流互补提高的平台。
        再次,对中华经典诗词歌赋传唱开展学术论证与文化研究,纳入不同学科的学者或团队工作室,至少出五篇以上以本课题冠名支持的学士或硕博论文,以论文集和专著形式,夯实传唱课程的学术基础,逐渐形成“中华经典诗词歌赋传唱”研究的学术体系,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提供借鉴。
        最后,加强灵活多样的传唱文化的传习传播,采用新时代新青年乐于接受和大众喜爱的形式创作,除传统音乐会、毕业演出季、校园文化节,还可充分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元素进行实景式音乐剧排练演出,创作有情节的故事剧本,如以北宋诗人黄庭坚流寓宜宾吟唱的流杯池为背景,结合黄庭坚入蜀的人生起伏与诗作酬唱,再现宋代人物诗魂气韵,将宋诗风采以传唱方式再现蜀南,既充分展示唱腔功底,又寓教学于剧戏中,还可参加“江安青年戏剧节”推广演出。
        综上,经典传唱值得文化学者投入精力研究,前景光明,大有可为,而选择从事的教育工作者也能为新世纪的音乐教育事业添砖加瓦,进而为国乐精神助推中华文化复兴聊尽绵力,以示新时代古谱音乐教育人的职责贡献所在。
        
        参考文献:
        1《声歌之道—构建新时代音乐文学体系》(杨赛著2020年)
        2.《中国历代乐论选》(杨赛主编2018年)
3.《国学乐歌》(范慧英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年)
4.《新学堂歌》(谷建芬,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年)
5.《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840-2000》(汪毓和编著,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
6.《赵季平创作歌曲精选》(赵季平,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年)
7.《魏氏乐谱今译》(刘荣德,河北大学出版社,2011年)
8.《请君试唱前朝曲〈碎金词谱〉选译》(钱仁康编译,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
9.《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选译》(傅雪漪选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
10.《中国古琴谱丛刊》(中国书店)
11.《中国历代歌诗选》(杨赛编)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