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青
((浙江省义乌市宾王小学 浙江 义乌 322000))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做核心素养的落实,但也要保证知识教学的效果,创设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堂成为主要的工作方向。小学生处于基础认识的阶段,课堂虽然使是完成知识理解的主要场所,但是在其中的学习缺乏主动性,也没有方法。因此在课堂的创设策略上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做设计,创设情境、开展互动、设置问题、注重应用,使课堂中的阅读教学得到有效开展,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创设策略
前言: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知识讲解,这就造成一些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还处于概念性的记忆阶段,学习效率低,而且无法完成知识的有效认识。特别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取容易陷入被动性的分析,缺乏主观性的理解,也没有思维的形成。在此情况下,教师有必要从学生的角度重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自主性的参与和知识认识下的发展,需要进行教学创新保证知识的呈现,也使阅读能力、兴趣、习惯有所成长。
一、创设情境保证学生的主动阅读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都是以学生为主体,需要保证学生的理解认识,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教师过程较为枯燥,所以教学的开展效率就不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是以单一性的理解认识为主[1]。鉴于此,教师需要保证学生愿意进行主动阅读。在策略上可以利用语文知识的人文性,创设情境,以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树立阅读理解的方向,不仅可以让课堂学习变得活跃,还能加深理解记忆。比如在《两小儿辩日》教学中,教师就以多媒体技术为工具,将课文中的文字描述做视频故事的呈现,使课文内容直观地展现,这能提升课文内容的趣味性,使学生愿意去探索理解课文中的文字内容。课堂中的情境创设改变了学生的阅读学习意识,但是在创设中要注意情境内容与学生兴趣结合,教学形式要做个人体会的引导,帮助学生完成有效的理解认识分析,构建自主阅读的氛围。
二、开展互动促进阅读思维的发展
在高效阅读课堂的构建中,要注意对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方法上要开展互动,让阅读理解有表达的空间,也让学生的阅读思维有所交互,可以让思维得到完善和发展,并且在过程增加学习的效果。
阅读课堂的互动需要教师转为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个人阅读理解,并在结构上做出调整,设计互动阅读的模式[2]。以《狼牙山五壮士》课文阅读教学为例,教师首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认识,也就可以让阅读理解逐渐深入,形成一个自主性阅读理解的课堂氛围。当学生有了自我阅读理解认识之后则开展互动阅读学习,组织学生之间的阅读理解讨论,让阅读思维得到发展。比如设置人物分析的讨论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阅读理解有自主性的分析,不同的思想认识也就会有交互,有助于成长发展。课堂中阅读理解的互动要重视学生的想法和看法,针对过程做分析,保护学习的主动性,弥补学习能力的不足,让阅读理解中有思维能力的成长和发展。
三、设置问题培养阅读理解的方法
小学生处于基础学习阶段,其阅读能力还处于形成过程中,所以在课堂中的阅读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在高效课堂的构建中,就是要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方法,让学生进入自主阅读的过程当中,能够有语文综合能力的成长[3]。阅读理解方法的传授需要教师重新设计课堂教学方式,通过对阅读理解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有具体的学习方向,也就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成长。比如在《火烧云》这一课的教学中,就将火烧云具体的描写作为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来回答问题,从而就能进行深度阅读学习分析,达成教学方法的培养。
四、注重应用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
高效课堂不仅要让学生有自主性的提升,还要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其要让学生有自主性的学习方法,辅助阅读过程中知识获取下的应用,保证知识理解上的内化。在方法上需要落实读写结合,在课堂中组织小作文活动,让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做自主想法和情感的表达。比如在《杨氏之子》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语言交流活动,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表演,强化和引导自主性的理解分析,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也就能够有所深入,有效提高了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
结论:总而言之,小学语文阅读课堂要保证学生在其中知识获取,还要培养阅读思维能力,让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建立和发展。在策略上需要保证主动参与,让思维得到发展,传授阅读理解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在过程中,语文知识的阅读会有人文性情感体会的差异,教师在其中要做改进和完善,并以学生的具体体会为基础建立讨论分析,让语文阅读理解更加深入,有主动性的学习思考,也使教学的内容与学习得到统一,保证课堂阅读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马小林.小学语文高效阅读课堂构建[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0(12):24.
[2]涂秋玲.趣味阅读,打造精彩小学语文课堂[J].新课程导学,2020(35):34-35.
[3]刘玉忠.思维可视化,建构阅读高品质课堂[J].教书育人,2020(34):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