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豪俊
喻寺镇胡楼小学
小学生从中年级过度到高年级以后,老师们都会发现:课堂上喜欢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越来越少了,朗读课文的声音也没有以前大声了,不知什么原因,学生学习的激情在逐渐消失。于是,老师们就把语文课当成工具课,把语文能力训练当成一种单纯的技术训练,整个课堂成了一团死水。到底该怎么办呢?这就需要老师们寻找教学切入点,努力营造快乐的课堂氛围,想尽各种办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动性。好奇之心,人皆有之,何况是小学生呢,小学生的好奇心都比较强烈。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能变成学生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变为学生喜欢的方式,那我们的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依据新的课标理念和要求,我们教师就要努力探索新办法。让语文课堂充满乐趣,成为学生的成长的乐园。
一、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按照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上要多采用合作、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多读、多说、多议、多写,新的教学方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讲解式。课堂让给学生,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在教学中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解惑者。课堂上学生回答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是否主动参与进来了,是否在整个过程中有自己的真实感悟。亲身经历的事情,记忆是最深刻的,自己从中悟出的道理,才是最有用的。所以,学生要把自己当成演员,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体会人与人交流的乐趣。现在是学生,长大以后是社会的人,这对学生以后走出校园,进入社会都有极大的好处。
教学中,老师要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和回答问题的机会,特别是在回答问题方面,教师要精心设计由易到难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变单向交流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提问的候,老师多用启发示的语言,去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去思考。把学生想说的话导出来,想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开展教学活动时,不能让学生只当观众,而要鼓励学生争当演员、还要争当主演,尽量展示出自己的才华和特长。以各种激励的方式去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老师此时也不再是判断对错的法官,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引路人。课堂上随时要有老师鼓励、赞赏的话语,如“你的回答真不错!”、“你补充得很好!”……在这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中,让学生体验到了参与的乐趣,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动起来的乐趣。
动口说话的乐趣是其乐无穷的。教材中有不少精美的段落,若是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如朗读比赛、分角色朗读、戏剧表演等,既能让学生沉醉于角色扮演中,又能让精美的语句熏陶学生情操,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感受力的有效办法。朗读,是一份语言大餐,可以让学生品味到文章中的精神美味;朗读是一座桥梁,可以通向学生心灵深处。语文老师首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要让自已沉醉于朗读中,再用自己的感去影响学生,勾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让学生陶醉其中,从而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朗读带来的乐趣。
体验和品味也是很有乐趣的。新课标强调,在小学语文学习中要有学生自己的体验。课堂上,要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进入课文意境中,获得自己的感受,教师要始终把引导学生品味美的语言、美的意境作为教学的重点。例如:在教学《山中访友》一课时,教师与其苦口婆心向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还不如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课文,只有自己悟出来东西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作者走进了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的美景,为什么作者却说成是“山中访友”呢?让学生带着疑惑去细细品读课文,学生的思维才能慢慢地活跃起来,体会才能丰富多样,学生有的说把大自然当做了朋友,与它们作心与心的交流;有的却说把自然界的动植物当做了朋友,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充满童心童趣……
动手实践的乐趣其实也不少。课文《爬山虎的脚》,从提高教学效果来看,如果运用直观手段获得表象,能使学生感到形象清晰、鲜明、生动有趣的视觉效果,而且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容易巩固,还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上课时老师先不慌让学生看课本,而是先看一看采摘来的爬山虎,从实物爬山虎中,学生就可以用眼睛感知爬山虎的形状和颜色。再叫学生们仔细观察爬山虎的各个部位。然后再打开课本看课文读一读,作者又是怎样对爬山虎的各个部位进行观察和描述的。这样开展教学,突破本课的重难点也就容易多了。动手的乐趣还存在于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这是语文的一个新亮点。它主要是要达到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写作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的目的。综合性学习特别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注重在实践中学到语文知识。有了综合性语文学习,小学语文课也不再枯燥无味,学生也不再埋怨语文仅仅是读和写,感觉是纸上谈兵了,现在利用综合性学习鼓励他们动手动口动脚地去实践。
三、要让学生感受同读、同背……师生同享乐趣。
在教学新课文时,如果教师采用播放放录音的方式来范读课文,效果固然不错,但若是老师能亲自为学生范读,在讲读的过程中又与学生一起来朗读,学生定会倍感亲切,文中情景就自然地浮现在学生眼前,达到身临其景的效果。
在高段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的优美古诗和经典文段,都是要求学生熟记能背的,如果老师自己都不能背诵,在教学中就难以识别学生的错误。课堂上教师要身先垂范,若是老师能先流畅的背诵一遍,或者全班一齐背诵的时候参与到其中,老师在这过程中就起到了榜样的作用,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学生最容易效仿。平时我会在教学新课之前,都会提醒学生,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学一起背的哟,我背诵之后,常常听到下面的孩子说:“哇,老师都能背诵了,好厉害哟!”我会趁热打铁,教给他们背诵的技艺和方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背诵就变得简单多了,学生也感到非常的快乐。
四、要让学生在新的学习场所里充满兴奋与喜悦。
处处留心皆学问,语文的学习场所也不能仅限于教室里面了。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学校的操场、校园的一角、学校图书室都可以作为学习语文的场所,如果学生走出了校园,校外的公园、街道、书店、纪念馆等等都可以作我们的语文课堂。改变了学习场所,学生就会就会有不一样的感觉,不一样的心情。少年儿童的心中永远有一颗好奇的心,一成不变的场所,难免有些单调乏味。例如教学作文《寻找春天》,就可以把学生带到校园的草坪里、柳树下。让学生闭上双目静静地回想一下,刚刚过去的冬天,草坪是什么颜色的,柳树是什么形状的,能不能看到昆虫和影子,能不能听到蟋蟀的叫声。然后再睁开眼睛看一看,现在的坪是什么颜色,柳条是否吐出了新绿,地下虫子是不是睡醒了。再看一看天空,燕子是不是又从南方飞回来了,忙着衔泥筑巢。再瞧一瞧水里,鱼儿是不是在水底呆腻了,开始游出水面出来觅食。学生经过仔细观察,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再回到教室写作,就不会言之无物了。
五、要让学生品味成功所带来的乐趣。
有人问,能让人的兴趣大增、兴奋不断的东西是什么呢?我想,莫过于自己经过千真辛万苦后品尝到了成功的果实。成功能带给人极大的精神满足,增强人的自信心和获得感。学生完成了一篇好的作文、一篇好的日记,都能带来成功的喜悦。
我常记得我小时候写作文的情境,每次写作文,都觉得非常痛苦,但有一次,老师把我的作文作为范文在全班朗读,指出了许多优点,鼓励同学们向我学习,当时我感到非常的自豪与兴奋,我的写作念头就彻底改变了,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写作文,争取每次都能得到老师的赏识和同学羡慕的眼神,有了成功的喜悦和渴望成功的动力,我的作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终有一天,我才发觉写作是一件很轻松愉快的事。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要努力让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成功感,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都要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我觉得,老师可以组织些“学生佳作共赏”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亲自到讲台上大声朗读自己的作文。朗读后,老师及时肯定地表扬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少讲缺点,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从而调动出学生写作潜动力,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再如,学生的书写成了问题,为何不将班上书写漂亮的学生“作品”张贴出来,让书写进步较大的学生上台传授经验,谈谈感受,既能鼓励优生,还能让后进生取长补短。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方式有很多,只要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学生闪光点,积极地为学生创造机会,搭建表演的舞台,学生就会有成功的渴望,就能收获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