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教学的有效探究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01期   作者: 唐艳华
[导读] 国学经典进课堂既是倡导社会文明之风,以史为鉴、与时俱进,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唐艳华
        湖南省娄星区娄底先锋实验学校,湖南省 娄底市  417000
        【摘 要】国学经典进课堂既是倡导社会文明之风,以史为鉴、与时俱进,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国学经典的教学既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更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    国学经典      渗透   
        《语文新课程标准 》在教学实施中建议:语文教师应当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而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它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传承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及健全的人格。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国学经典教学,这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可从下列五个方面着手探究。
        一、经典诵读,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而古诗文诵读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的系统工程,也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培育民族自豪感,为学生成长奠基的文化之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国学的理解与认识,而且能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教师将国学经典教学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着良好的推动作用,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积淀语感,提升语文素养。中小学是学生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记忆力占有一定的优势,教师在此阶段引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古诗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诵读唐宋诗词,如,李白的《静夜思》,让学生体会作者思念故乡时的情感。又如广为流传的《三字经》,其用典多、知识性强的特点,蕴含着积极向上的精神。学生诵读之后,不仅有效提高了识字量,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及道德修养,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
        二、国学运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习惯包括举止文明、尊重他人、诚实守信、认真读书、学会感恩、勤俭节约、惜时守时等,这些都可以在国学经典中找到。
例如,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要做到三到,在《弟子规》中说道: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正,心先病。读书时,心、眼、口都能一起用到这件事情上,加上手到、脑到和信心,才能发挥实力。

肯用心思索,用眼睛专注书中的文字,用口清楚地念出字或动手搜集资料,并且养成力行的习惯,这样读书、做事就能成功了。古人写字使用毛笔先要磨墨,如果心不在焉,墨就会磨偏了。写出来的字如果歪歪斜斜,就表示你浮躁不安,心定不下来。假如有学生因为无意碰撞而吵起来,互相指责对方,这时可用《弟子规》:“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这些内容教育他们,让他们懂得要讲究文明、和睦相处。运用类似的国学经典,让学生懂得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同时,加强养成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把国学经典与养成教育融合在一起。国学经典无不渗透着做人的哲理,尤其是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名言,经久不衰,至今仍散发着勃勃生机和魅力。我们先锋实验学校创作的《养成教育三字经》,就是把国学经典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感悟和反省,督促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争做文明守纪的好学生。
        三、故事熏陶,形成学生的良好品质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这些故事中涉及到良好的传统美德,浓缩的精华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着很大帮助。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入经典故事十分必要,故事中涉及的道理,能够使得学生学习到更多知识。例如,在讲到《我的母亲》、《背影》等课文时,可以为学生讲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故事,让学生明白要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尽一份孝心,不要想起赡养自己的父母时,等不及的父母这时已经离我们而去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以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故事的兴趣,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心态。
四、琴棋书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国学经典中还包括琴棋书画、民俗风情等元素,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引入相关的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书法、音乐等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对国学经典的认识,让学生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下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例如,在课外开展书法比赛,学生通过书法的练习,激发学生无意识的超越境界幻觉,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经典文化的熏陶中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名胜游览,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教师在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当的让学生走出课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用心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另外,应提倡父母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利用假期带孩子参观博物馆、名胜古迹。国学经典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不仅包括诗词歌赋、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还有书法、古筝、围棋等都是国学经典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方法去渗透国学经典文化的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治中.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途径分析[J].考试周刊,2020(90):29-30.
该文系湖南省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 丰富学生人文底蕴》课题(课题编号K--41)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