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小白
宁夏吴忠同心县第一小学
摘 要:童话素材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较多,童话教学要求教师从儿童视角出发,教学过程中体现童话的特点,引导学生感悟、想象、思考,提升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同时突出教育性,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想象力,引导学生价值观发展。本研究尝试探讨小学语文课程指导中童话教学的有效对策,旨在提高小学语文课程指导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教学策略
引 言:
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传统教学模式受到冲击,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旨在保障课程指导水平,积极推进教学目标落实。童话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童话素材更利于带给学生愉悦的学习体验,同时渗透学科知识,实现高效的教学目标。当前的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于童话教学要点掌握不足,在意识层面上对于童话教学环节重视不足,因此当前阶段我们应该反思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全新的教学指导策略。
1.通过插图辅助引导学生们体验童话内容
很多童话故事在教材中都配有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可以第一时间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符合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特征,学生更容易主动参与到阅读学习中来。因此,童话教学中我们应该尝试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帮助学生深化理解童话内容,比如在阅读学习《雪孩子》一课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展示和引导学生观察、解读雪孩子憨态可掬的图画,让学生尝试总结雪孩子的外形特点,并依据外形联想雪孩子的性格特点,文字和图画内容结合起来,构建图文结合的教学环境,构建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对童话故事的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想象促使他们深入思考
童话故事以“虚实结合”作为主要特点,想象、拟人、夸张等写作手法在童话作品中十分常见,充满梦幻特征的童话世界给了学生充足的想象空间,加之小学生本身就想象力丰富,结合童话故事素材引导学生合理想象也是优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1]。比如动物和植物像人类一样能够表达自我,失去生命的人能够复活、光明永远可以战胜黑暗,给孩子还原一个美好世界。例如,《丑小鸭》这一课的阅读学习中,通过关注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让学生通过想象丰富故事情节,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挫折?在逆境中它是如何应对的?你从中学习到了什么?通过合理的想象,引导学生进一步联系到逆境与成功、理想有关的主题,渗透挫折教育,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信念感。
3.参与到童话表演当中感受童话形象
童话故事中主人公形象丰富、情节曲折、趣味性强,童话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托童话故事情节给学生提供情景表演的机会,让学生融入到引人入胜的童话情节中来,激发学生潜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合作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2]。
童话故事表演过程中不需要过度布置场景,主要依托学生的想象能力,在人物形象模仿和语言表达过程中,孩子们把自己幻想成主人公,完全沉浸在童话故事中,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参与阅读学习的兴趣更加高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导演和观众,引导和帮助学生完善表演过程,指导学生基于主人公性格特点、外貌特点与行为模式展开表演。学生表演过程中教师负责观察,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持续改进教学指导策略。比如中国童话《大象的耳朵》一课的阅读指导中,故事中的角色包括大象、小羊、小鹿、小马、小老鼠等,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参与集体表演活动,在表演中深化理解童话故事内涵,比如大象与小兔的第一次对话中,小兔说大象的耳朵耷拉着,与自己的耳朵完全不一样,大象肯定自己的耳朵天生就是这样的,后来小羊、小鹿、小马、小老鼠等陆续登场,也询问大象为什么它的耳朵是耷拉着的,扮演大象的同学这时候就产生了一些微表情上的变化,从开始的毫不在意,到后来的所有所思,然后难过的说到:“大家都说我的耳朵,看来,我的耳朵是有毛病了。”观看的同学们情绪也跟着表演的同学一起变化,大家共同感受大象的心理变化过程,理解故事内涵。在表演过程中,我们要鼓励更多学生参与进来,并且对参与表演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肯定,让他们在表演过程中收获成就感和快乐,提高学生精准理解童话故事情节与其中人物特点的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允许学生在解读故事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构建民主课堂,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课程指导水平。
4.增强学生品读童话的能力
童话故事描写方法多样,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过程都突出了趣味性和创新性特点,引导学生品读文本,旨在提高学生的文本分析与鉴赏能力,这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3]。小学生语言经验缺乏、知识积累不足,因此在语言鉴赏和分析过程中缺乏自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提供有效的引导和充分的指导,让学生逐步树立起文本分析与鉴赏意识,能够精准品读文本中的优美语言、提炼写作方法和修辞技巧,除了积累语言经验之外,也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利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例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阅读指导中,文章描写了小女孩悲惨的生活经历,学生在童话幻境中深刻体会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引导学生品读课文,要求我们着眼细节和要点,比如“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呲——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渗透情感教育策略,让学生说出自己朗读这个片段之后的心理感受。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小女孩希望别人买自己的火柴,卖不出去的时候她的内心是绝望的。”还有学生说道:“这里说明她已经在外面徘徊很久了,很冷也很累。”立足文章内容,解析情节、渗透情感、挖掘内涵、引导想象,是我们带领学生品读童话的重要方法,学生在文本分析与鉴赏过程中可以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与情感体验。
结束语:
综上,童话教学策略分析旨在充分发挥童话文本的优势,立足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和思维特征有效组织语文教学活动,在提高课堂趣味性的同时,渗透知识技能、价值观念等综合教学目标,构建以生为本的有效课堂。上文内容是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策略展开的分析,希望研究内容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党彩霞.如何提高语文课堂之童话教学效率[J].天津教育,2019,22(36):161-162.
[2]余小飞,邹晓来.童话教学情趣课堂设计例谈[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2(12):62-63.
[3]珺马玉.小学语文教学中童话教学的有效策略[J].教育艺术,2020,12(09):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