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双
(赤峰市松山区第八幼儿园,内蒙古 赤峰024000)
摘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已成为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有效路径。幼儿游戏有两种教育价值,一个是显性的价值,即游戏能够促进幼儿的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发展;另一个是隐性的价值,即自由自主愉快创造的游戏精神,而幼儿游戏是这两种价值的统一。在幼儿园教育中实现幼儿游戏价值途径有两个,一是游戏的课程化;二是课程的游戏化。
关键词:幼儿游戏;教育价值;游戏精神;课程游戏化
一、幼儿游戏的显性教育价值
幼儿显性层面的游戏,就是把游戏视为由特定的行为或行为系列组成的一种活动类型或形式。儿童在游戏活动中的言行表现和作为依托的情境条件、玩具材料及其所反映出的游戏主题、情节、角色、规则等,都是构成游戏活动的形式要素;
在幼儿期的各种活动中,游戏是除生活活动、学习活动之外发生几率最高、参与时间最长的一种自主性活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游戏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
此外,幼儿游戏还能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等四育的发展,这一问题在各类版面的《学前教育学》版本中多有说明,本文因受篇幅所限将不再累述。
二、幼儿游戏的实质教育价值
幼儿隐性层面的游戏,是指游戏作为一种精神特质而表现出的一种精神状态或趋向。游戏作为一种精神,可以说渗透或弥漫于幼年生活的全过程。儿童那种浪漫主义的童话意识、天马行空的奇思怪想、轻松自在的玩笑幽默、泛灵主义的物理观念、荒诞不经的酒神逻辑、毫无掩饰的爱恨情仇、无拘无束的活泼天性等,都可看作是游戏精神在幼年时期的呈现。如此一来,游戏精神和童年精神便化二为一,成为同一个概念。正所谓儿童从来都是游戏着的儿童,而游戏着的状态也就是儿童的状态。
游戏的实质价值,即游戏作为实质的存在,在根本上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杜威说:“ 游戏的态度比游戏本身更重要,前者是心智的态度,后者是这一态度的现时的外部表现。”无疑,游戏一旦被视为童年的一种精神状态和精神趋向,它便成为儿童天性和童年精神的代名词,成为儿童的一种生命存在与生活方式。当游戏成为儿童的一种天性,游戏便成为儿童不可被人为侵犯和剥夺的神圣权益,保障这种权益的实现应是教育所不能推脱的职责与使命。可以说,游戏的精神贯穿于整个儿童期,渗透于每一个儿童的生命中,并由此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童年文化。游戏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游戏成为生成童年文化的灵魂与内核,成为编织童年文化的线索或脉络。不妨说,游戏的精神就是儿童的精神,游戏的文化就是童年的文化。幼儿园所营造与呵护的童年文化,其实就是一种游戏的文化。游戏更为教育提供了一条向童年生活回归的道路。当游戏作为儿童精神的一种存在,在实质上,它便成为儿童的一种生活方式。以游戏精神贯穿和融入其中的儿童期所演绎出的就是整个童年生活的状态与过程,而童年的生活也恰恰就是一种不断游戏着的生活。
归还儿童天赋的游戏权利与机会,鼓励儿童游戏精神的释放与挥洒,让儿童获得诗意的幻想、好奇的探索、雀跃与欢笑的自由和空间,把儿童的目光所投、兴趣所指、需要所及作为生成课程的源泉,而不是以成人预设的程序与大纲来圈定儿童的活动与发展,乃是教育教学与童年生活相互嵌入与相互吻合的必由之路。
三、幼儿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策略
游戏教育价值实现的基本路径有两个:一个是游戏课程化,另一个是课程游戏化。前者是将游戏纳入到幼儿园课程的范畴,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而存在,后者则是将游戏作为课程实施的手段,为了更好地提升幼儿园课程质量而存在。两者的具体分析如下:
(一)游戏课程化
游戏课程化就是基于游戏活动是幼儿的一种基本活动和基本成长经验,使之作为课程的基本内容之一,而纳入到幼儿园的整个课程体系之中。游戏课程化的实质就是将儿童自己的游戏,或者说是自发或自由状态下的游戏转化为幼儿园的课程。其实践的路径就是幼儿园自选游戏的组织与实施,即幼儿园需提供时间、空间与机会,给予幼儿自主活动的权利,鼓励与支持幼儿自发的游戏活动,让自选游戏成为在园幼儿的基本活动内容和成长体验。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按照活动类型及属性的不同,可有生理性的生活活动、运动活动、游戏活动和学习活动等四大基本内容。把幼儿的自选游戏作为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基本内容,无疑是将游戏转化成幼儿园课程的基本体现。幼儿园里作为课程基本内容的自选游戏,应注重的是儿童在游戏中的天性释放、自我需求的满足和自主能动的创造性发挥,才能实现游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价值。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儿童自由游戏的氛围营造及其组织与开展可被看作是潜在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游戏的课程化让儿童自己的游戏成为幼儿园课程的基本活动内容,正是反映了让幼儿园的教育过程成为儿童自己的生活过程、让幼儿园课程成为承载童年文化的载体的内在要求。
(二)课程游戏化
课程游戏化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基于游戏是儿童的一种活动类型或形式,将游戏作为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组织形式或手段。其二,基于游戏作为一种童年精神的存在,让游戏精神成为贯穿和融入整个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灵魂或主线。把游戏作为常规教学展开的活动手段,就会让课程在形式上有了游戏化特征。而课程的游戏化的根本旨意是让儿童的游戏精神成为贯穿整个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灵魂,让整个幼儿园课程的全部实践成为游戏精神恣意张扬的场域。让游戏精神成为幼儿园课程的灵魂的实践路径,就是鼓励与支持儿童的游戏精神在幼儿园一日活动及其所有环节中的融通与发挥。可以说,任何早期教育课程实践的努力,如果缺失了游戏精神的释放与体验。事实上,无论是把游戏作为幼儿园课程的基本活动内容还是作为课程实施及教学的工具性形式,归根结底都应是为了整个幼儿园课程之游戏精神的彰显。
结语
幼儿游戏的价值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显性层面的游戏,另一个是隐性层面的游戏。前者只是游戏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四育的发展,后者则是指幼儿自愿、自主、自由、愉悦的游戏精神的延展。游戏是童年的灵魂,是儿童能为世人讲述的美好的精神故事。游戏的价值已经得到中外幼教界的广泛共识。我国第一版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就率先指出了“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但至今为止在很多幼儿园一线教育教学中“游戏精神”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这就警示我们幼儿园教师应注重研究游戏的价值,深度领会游戏的的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才能在幼儿园教育中实现游戏的课程化和课程的游戏化,才能更好地提升幼儿园课程质量做出利索能力的贡献,为幼儿一生的教育做奠基。
参考文献:
[1]丁海东.游戏的教育价值及其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实现路径[J].学前教育研究,2012(12).
[3]王海英.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尝试[J].基础教育研究,2016(8).
[2]丁月玲.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推进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5(12)
[3]虞永平.回归幼儿生活的课程实践思考.学前教育研究,2015(3).
[4]梁秋立.城乡幼儿园一日活动情境中的师幼互动研究--基于CLASS评估系统的观察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5.[5]朱细文.积极对待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过渡环节.学前教育研究,2014(2).
[6]王小英.探寻儿童游戏意义的新视野[J].学前教育研究,2006(23).
【作者简介】王文双(1990.8.5—),女,系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第八幼儿园教师,职称是专业技术11级,研究方向是幼儿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