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主题式教学的实践与认识——以人教版《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01期   作者:卢小敏
[导读] 当前,学术界对“主题式”教学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卢小敏
        厦门市湖里中学     361000
        一、什么是“主题式”教学
        当前,学术界对“主题式”教学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所谓“主题式”教学是指在现代教学方法论核心——有机整合思维方式主导下,以教学新概念为基础,以主题为枢组,牵引教学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整体协调运行的过程中,在师生彼此适应与互惠发展的过程中,在学生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越的过程中,形塑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的整体性教学。”①
        “从教学目的上说,开展“主题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求学生围绕教学主题运用多种学习资源展开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②
        结合几位专家的观点,笔者就什么是“主题式”教学提出以下见解:所谓“主题式”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以一个鲜明的教学主题来统领教学内容。使教师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而对于学生来说,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整合学习中的各种资料,进行更高效的文化知识学习。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围绕教师拟定的主题,然后以学生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现已经有不少中学历史教师在主题式教学的实践中取得了累累硕果,但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主题”定位不合理或是不准确导致了偏题,而造成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之间严重的脱节;在教学设计上存在多个主题,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内容繁杂、效率低劣。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试着结合人教版《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的教学实例,谈谈个人对主题式教学的实践与认识。
        二、如何确定教学主题
        1、依据教材内容,基于课程标准,确立教学目标。
        笔者认为教学主题的设定需要熟悉教材,切实按照《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而提出,不能超越,甚至脱离课标要求。初中课标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课的内容要求是:“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笔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晋南朝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研读、思考、比较等方式,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和证据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的探究,认识到国家和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2、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并结合实际学情特点确立教学主题。
        教学主题其实就是教学目标融合在一起的一种灵魂,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历史价值观。而教学目标的确定要能够涵盖本节课的重点教学内容,为此,笔者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其表现。”教学重点是整节课中最重要的知识点,如果教学主题的设定能够很好的把握教学重点而提出,就不会出现偏题的现象。
        主题虽然是由教师设定,但教师不能忽略一点,主题最终定位是需要根据学情来判定的。根据本校的学情,学生的整体水平属于中等,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历史,知识层次,理解能力都不强,但他们对历史充满兴趣,对历史知识有无限的探索欲望。
        基于以上学情的分析与历史课程标准的研读,笔者认为这节课的主线应该是:利用时间轴和这一时期的政权形势图,分析南北方政治特点和状况,探究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由此,笔者将“国家和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作为该课的主题。


        三、如何围绕“主题”展开有效教学
        1、精选有效的拓展材料,深化主题教学。
        教学主题确立后,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围绕这个主题选择有针对性的拓展材料,所选素材必须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才能在教学互动中起到作用。
        例如在导入新课时,笔者选择了司马迁《史记》中的一段材料:“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羮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这则材料对于初一年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不难,能够描述出在汉朝时候江南地区的发展情况,引起学生对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探究的兴趣。
        在讲解北方政治特点时,出示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北方的政权众多,战乱不断。而在讲解南方政治特点时,笔者除了继续使用南朝形势图外,还利用了时间坐标轴展示了南朝政权的更迭。虽然没有选取文字史料作为材料,但形势图作为图片材料在这一环节中取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首先图片所展示的内容,学生易懂而且直观,紧接着,出示文字史料,笔者选择了《宋书》中的:“(南方)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使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迅速对比得出:“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的结论,为后面升华主题进行了铺垫。
        除此之外,笔者还选取了《资治通鉴》中的:“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这则材料引发学生的思考: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的情况下,北方人最想要做什么?从而使学生对“北民南迁”原因的理解,也为后面讲解江南地区开发原因做了铺垫。
        所以教师再选择材料时,切记一定要明确自己所选取的材料时要跟教学内容有关系,能够为主题教学服务的。
        2、巧设问题,多维互动,升华教学主题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史料时,思考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得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南北方出现了什么样的政治局面?这样的政治局面出现了什么现象?北民南迁对江南地区开发有何影响?
        单纯的阅读材料和史料会使得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也不利于学生的对江南地区原因开发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笔者在教学设计环节中增设了情景对话环节,选取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南方农民和北方农民进行对话,一来可以通过学生参与,形成多维互动,活跃课堂气氛,二来也可以让学生们通过情景对话更生动的理解北民南迁对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在进行小结时,抛出问题:有了北民南迁所带来的影响,江南地区才会不早不晚的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开发。而江南地区能够吸引北民南迁,促进开发的前提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就会回到: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的结论上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通过本节课对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的探究,谈谈其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有哪些启示?从而升华本节课的主题: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
        四、主题式教学的实践效果
        首先,在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紧紧围绕主题展开,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思维模式,建立起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正如陶行知所指出的:“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笔者的课例实践表明,主题虽然是教师设定的,但通过史料的拓展和问题的设置,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得以推动,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也得以不断深化。
        其次,主题式教学很考验教师对课标的解读和对教材的取舍,拓宽了教学空间,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充分挖掘教材以外的资源,多阅读多思考,从而真正确立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主题,并选取适合教学的材料,以及设置合理的问题。
        最后,主题式教学既强调了学生的认识主体的地位,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它具有很强的探究性,而不是一味的直接灌输知识给学生,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师生的共同进步与发展。总之,是值得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做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齐健:《走进告终历史教学现场》,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叶圣陶:《叶圣陶论语文教育》,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