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班级管理中的“压轴戏”--近因效应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01期   作者:解炎
[导读] 近因效应告诉我们:严厉批评之后莫忘安慰!这种方法能唤起幼儿的认知,能够更好地改正错误。
        解炎
        苏州市吴中区独墅湖实验幼儿园  

        【摘要】近因效应告诉我们:严厉批评之后莫忘安慰!这种方法能唤起幼儿的认知,能够更好地改正错误。那么如何利用近因效应缓和师幼间紧张的关系,实现班级管理工作呢?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采用案例分析法、观察法等进行分析,已形成相应的结论,以便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关键词】近因效应  师幼  班级管理

正文:
        近因效应指的是在交往过程中最近一次接触给人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他对人际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近因效应容易使我们仅仅根据一时、一事去评价家长或幼儿,这对实际工作和生活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在家园互动、师幼互动中应该注意客服近因效应导致的认知偏差,要学会用变化的、全面的眼光看待家长和幼儿,不要因为家长或幼儿的一时表现,而将他们整个人都否定掉。当幼儿在一事上表现不良时,要多想想他们以前表现出来的优秀和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这样,对他们的认知就会更加积极和全面,也更利于双方关系的重建。班级管理工作既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如何根据近因效应的特点及其原理,做好在师幼互动、家园互动呢?本文将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一、展现美好的一面
    近因效应现象在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经常出现,如果处理不当,会使教育效果事倍功半;如果处理得当,则事半功倍对于已经很熟悉的人,因为很了解,就没有什么首因效应可言了,但是为的近期的表现会给对方留下比较突出的印象。在与熟人的交往中,哪一次交往会产生近因效应是无法预料的,也就是说,近因效应容易引起“一招不值,满盈措输”的后果。
        案例:
        佳佳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老师很喜欢她,经常跟其家长交流孩子做的好事,其家长也对老师的印象很好,觉得自己的孩子很幸运,能遇到这么好的一个老师。可是,这种良好的感觉因为一件事而烟消云散。佳佳在户外活动的时候把牙齿碰掉了,老师赶紧带孩子去了医院,处理完之后通知了家长,并诉说了从事发到目前的整个过程。佳佳妈妈来了,不但一脸的不高兴,当着老师和全班同学的面责问老师为什么不阻止孩子相撞。老师说户外活动的时候即使看到孩子们要撞上了,但是因为距离远要阻止也是来不及的,并且佳佳的牙齿本来就有些松动了。妈妈说孩子自己掉牙和被撞掉牙是不同性质的事件,最后交谈了很久还是不肯原谅老师。面对妈妈的态度,老师感到非常伤心:自己平时很喜欢佳佳,经常给孩子锻炼发展的机会,而这一件事却“前功尽弃”,使佳佳妈妈全盘否定了自己对孩子平时的关心和爱护。
        因此,教师在与家长、幼儿的每一次交往中都要小心行事,都要努力给对方留下美好的印象—一至少不要留下负面印象,以免对良好的家园关系、师幼关系造成不良的影响。

有时,我们不小心说出的一句话就能彻底摧毁原来良好的家园关系、师幼关系。
二、重视互动时的“压轴戏”
        我们知道,“压轴戏”是安排在舞台表演最后的、也是最精彩的节目,有画龙点精的效果,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整个演出都会因为这最后一刻的精感而变得舞她。教师与家长、幼儿的交往也如此。在和家长、幼儿告别时。如果老师表现出足够的热情和让他们满意的举动,那么就可以给他们留下较好的印象,有利于在今后保持良性的互动。
        案例:
        早上欣欣牵着妈妈的手来到幼儿园,分别时,欣欣抱着妈妈哭着不肯松手。王老师,走过去蹲下来轻轻地说:“老师抱你好嘛?”欣欣听后看了妈妈又看着老师,走到老师的怀里。王老师安慰了一会欣欣,欣欣不哭了,还和老师一起和妈妈挥手再见。妈妈看到后,脸上露出了笑容,并不断感谢老师。
        因此,老师每天早上迎接幼儿入园时,不要忘记蹲下身子,揽着孩子和孩子一起微笑着和家长挥手说再见。放学时,微笑着和孩子、家长说再见。这美好温馨的印象会一直留在家长的心中,同时这温暖,友好,期待将会激发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向往。
三、批评后的安慰方式
        教师可以利用近因效应来缓和师幼之间的紧张关系。用这种话作为批评后的结束语,孩子就会产生受勉励的感觉。
        案例:
        户外活动时,昊昊和宸宸为了争抢玩具发生了争执。昊昊在争抢过程中,重重地打了宸宸一拳。张老师看到后走了过去,了解了情况后,对昊昊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在昊昊知道自己的错误并道歉后,张老师用平和的语气对昊昊说:“昊昊,老师知道你意识到打人是不对的,并和宸宸到了歉,老师批评你也是为了你好。”昊昊听后,点了点头。
        即使你的批评比较严厉,孩子也会觉得你是为了他好。如果实在想不出安慰的话,也可以笑一笑,拍拍他的肩膀。相反,如果用“如果再犯,我一定饶不了你。”等恶狠狠命令式的结束语。那么只会给孩子留下负面的印象。这种印象不利于接下来良好的师幼互动。
当然,近因效应在学生教育中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理,它还要受幼儿个性特点的影响。研究表明,一般心理上开放、灵活的幼儿容易受近因效应的影响。如何让近因效应在幼儿教育中发挥最大效用,还需要班主任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进行反思、总结。
        
【参考文献】
    [1]王昕.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策略浅探[J].文教资料.2005.(32).
     [2]蒋媛媛.增强责任感全心爱幼儿:试论如何做好幼儿园班主任工作[J].好家长,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