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立德树人使命 挖掘学科德育元素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01期   作者:董双
[导读]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从而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董双
        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滨海外国语学校小学一部
        摘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从而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个任务离不开各科教师的教育教学,教师应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从而促进学生的德智齐发展。本文将结合班主任和数学教师双重经验,借助典型案例谈一谈数学学科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学科教学    案例分析    德育渗透
        作为班主任,我认为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自感每日课堂教学德育渗透不够,或者数学知识与德育相脱离,导致两部分各占时间课堂效率低下,那么如何将数学知识与德育有效融合这个问题就亟待解决。教师要执行这一任务最高效的途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艺术性的把握德育“渗透点”,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德育素养。
        本文首先反思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欠缺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并且结合教育教学经验总结了两个典型案例,分享如何具体操作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最后分别从教师、教材、课堂教学实施、学生四方面谈一谈怎样才能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
一、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欠缺原因
(一)学生的认知水平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这些阶段表现了小学生认知发展的差异。小学生的心智水平较低,他们的生活经验比较少所以理解能力不够高,如果在数学课堂上教师给学生一次灌输太多或超过学生认知的德育知识,急于追求德育成果,就会使德育渗透的效果事倍功半。所以教师在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征等因素,要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对于德育教育内容做到深入浅出的转化。
(二)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对课本中存在的德育因素进行充分的挖掘,大部分教师常常只够捕捉到较为明显的德育教育内容,而对于深层次的德育渗透内容挖掘甚少,只是将课本中存在的显性德育教育思想教授给学生。有些教师在数学教学工作中过于重视学生数学理论知识的学习,过分的追求教学成绩的提升,而忽略了对于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没有将课本中的德育因素深入地挖掘出来进行讲解,导致课本中的德育教育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发挥。
二、数学学科中的德育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根据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科学。”其实数学学科德育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细化后的二级概念包含理性精神,思维严谨,爱国主义,数学审美等。那么这些方面到底如何去把握?在现实教学实践中操作起来是有难度的,这就需要一线教师结合实践,逐步分解细化,从数学学科德育课堂中找到落脚点。下面结合两个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一:链接生活与教材,有意熏陶德育——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课《节约用水》(节约粮食同理)
        本课以我国水资源匮乏的现状为背景,旨在让学生结合量与计量、统计等已学知识,通过测量、分析、推理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研究问题的过程,同时引导学生感受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必要性,强化环保意识。
        “节水环保”是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但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学生从未感受过缺水给生活带来的不便,对水资源的宝贵性更是理解不深刻。本案例,把生活中水龙头浪费水的现象与数学巧妙结合,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参与调查研究,着实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通过计算和统计推理,学生知道我市按压式水龙头1分钟浪费的水量和全国按压式水龙头1年浪费的水量,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浪费现象的严重性,教学中提供某湖的蓄水量和一个人1年的用水量作为参考,从量化的角度使学生在算一算、比一比的过程中对浪费水的现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学生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使学生对节约用水从“认知理解”上升为“情感认同”。
        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需要以实践为依托,拓展德育空间,丰富德育形式,并以此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能力。
案例二:巧用数学数据,走进集体教育——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数据收集整理》为例
        小学低段是培养孩子集体意识的关键阶段,说到集体主义教育,我想大多数老师脑海中首是我想到了数学中特有的数学数据,利用数学数据来进行判断、分析,从数学决策的角度来帮助孩子理解集体先浮现的几个词汇应该是教育孩子要:爱护集体、尊重集体、维护集体荣誉、少数服从多数等。那么如何让集体主义教育在数学课堂中不凭空而论,而是有理可寻的呢?本课例我从统计课的角度让学生通过三个环节,利用数据的调查、记录和分析体会集体主义思想。
第一环节:调查数据,感悟个人要服从集体
        在此环节中我安排了“确定校服颜色”的活动,引导学生从个体引向集体,总结出:当我们的意见与集体的意见相左时,我们要少数服从多数,学会尊重集体的抉择。
第二环节:记录数据,优化多元、相近思维。
        我出示“选取课代表”情境,一共设计了三次记录,让学生从多元相近的记录方法中将方法优化,渗透个人意见和集体意见相近的时候我们要将方法优化。
第三环节:分析数据,爱护集体特殊化学生。
        结合实际,让学生调查“全班最喜欢的水果”。引导学生关注少量个体的意见,发挥人文主义关怀,同时教育学生要关爱他人,不挑食营养健康搭配等好习惯。
三、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德育素材
        纵观一至六年级小学数学教材,思想教育内容所占位置并不明显,这就需要科任教师仔细研读教材的每一句话、每一幅图的内涵,不单单将知识的讲解停留于表面,要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多位数的读法时,教师可以选择我国近些年来人均GDP的一些数据供学生进行读数练习,学生不仅掌握知识同时也从中读的过程中感受居民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国家越来越繁荣富强。在教学六年级的圆时,可以适时给学生介绍圆周率π的由来,并讲述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在钻研数学的道路上坚持不懈的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觉心。
(二)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人格魅力
        德育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滋润心灵的过程,既要讲理也要动情。此时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师的人格和教师自身展现出来的气质对学习者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教师的知识、能力、道德、思想、行为、举止、气度、风度等都给学生以无形中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与教学怎样有机结合是一个重点问题,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讲练是不行的,教师要结合课程的重难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小组合作学习法中共享的观念:学生们一起探究某知识点时,既要做到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又要照顾到他人的感想,明白自己是在一个集体中要做到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四)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虽然课堂是学习的最佳阵地,但德育渗透不能仅仅存在于学校的课堂上,还应该与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及课外活动相结合,教师可以将德育教育融入数学课外活动之中。比如,简单的数据调查和整理,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调查自己家庭一个月消耗垃圾袋的个数,然后统计出一个班所有家庭这个月、这个季度、这一年总共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然后计算使用这些垃圾袋可以减少多少吨垃圾污染,这样达到了巩固数学知识的目的,又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
参考文献:
[1]丁兆艳.论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有效开展德育渗透工作[J].天津教育,2020(29):36-37.
[2]吴碧雅.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数学微课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9):2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