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九读”法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01期   作者:王芳
[导读] 语文是思想性、情感性很强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朗读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最常用、最重要的阅读训练。
        王芳
        新疆昌吉市第八小学   
        语文是思想性、情感性很强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朗读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最常用、最重要的阅读训练。朗读好一篇文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能真切地感受课文的寓意和内涵,领略课文的美妙和精华之处,从而还能从语言表达之中学到知识,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朗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要想指导好学生朗读课文,必须牢牢抓住“读”这个关键过程,在“会读、熟读、好读、活读......”等方面下功夫。根据我的教学与实践,我认为要想指导好学生的感情朗读,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读” ——就是需要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
        老师的范读要想达到最佳效果,评价必须及时到位,有力的评价可以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激起他们的读书欲望。老师在范读之前,首先自己要“会读”,自己真正理解和懂得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世界,善于把自己融入到教材中,区分抑扬顿挫、喜怒哀乐,把握语音和语速,掌握感情的起浮,最起码要做到自己能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这样才可以感染和带动学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朗读水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第二十九课《掌声》中描写了身患小儿麻痹症的英子在得到同学们掌声前后的不同思想和行为变化的那一段,老师在范读前应该这样说:“我想看看今天谁最会听、最会欣赏”,这样一句简短的引导语言将会引起孩子的充分注意和兴趣。再加之老师朗读的感情真挚富有色彩,同学们才会入情入境,达到最佳的范读效果。
        二、“熟读”——就是老师要善于绘声绘色的引读
        要想指导好学生朗读,必须重视引读这一常用的教学手段。引读需要老师具备较高的语言艺术,让学生能够判断出语句的轻重缓急,从而在思想上产生感性认识,达到老师与学生的思想“共鸣”,调动起学生朗读兴趣,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创造出适宜的课堂氛围。例如曾学过的《荷花》一课,在指导读第四自然段的时候,我设计了以下的引语:“孩子们,你们就是那朵荷花,你们正在睡梦里,梦见自己穿着雪白的衣裳,在阳光下翩翩起舞,孩子们把老师也带进你们的梦里好吗?”这样一引导,孩子们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而然就会读的很轻很柔,必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好读”——就是需要设计好入境如情的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对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理解课文、熏陶情感、表达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都具有积极推进作用。我们可以让学生发挥特长,各尽其能,按照不同的角色和语气来进行朗读。例如《陶罐和铁罐》这篇童话,可以让两名同学分别扮演陶罐和铁罐。在朗读前老师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如:“同学们,通过你们的读能把傲慢无理的铁罐和谦虚忍让的陶罐带到我们面前吗?”在朗读的过程中扮演铁罐始终要有一种蛮不讲理、得理不让人的语调,而扮演陶罐则是谦和宽容的语调,给人一种讲理、自然平稳的语气……通过分角色朗读,使学生们置身于课文的内容中,有效地提高了理解课文的能力,旁听者对朗读的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教师再给予鼓励赞赏使朗读者对自己的朗读充满自信,这样也就顺理成章的达到了朗读的最佳效果。
        四、“活读”——就是要适当的开展以情激情的配乐朗读
        “活读”在朗读中就是“读活”的意思。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不能机械死板地要求学生一遍遍地反复去读,这样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影响教学的质量。因此在朗读过程中应适当配以合适、感人的音乐,可以使学生在形象音乐的情境中,领会课文的重点、难点和思想感情,以激起感情的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如《秋天》一课,用《丰收后舞曲》融于诵读中,随着音乐的跌宕起伏,田野涛浪翻滚,加之诵读者的声情并茂,使读者、作者、听者、文中人物的感情融为一体。
        五、“美读”——就是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有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桂林山水》中的“啊”的读法,可进行音变、气声的训练。“啊”的具体读法是:“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奇啊(ya)、秀啊(wa)、险啊(na)”。还可告诉学生,随着读“啊”字,气流也轻轻带出,以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之功效。
        六、“巧读”——就是老师要抓住关键词语指导朗读
        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指导,是提高朗读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只要学生领悟到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那么朗读就会事半功倍。例如:《一面五星红旗》一课中,“我犹豫了一下,把国旗慢慢解下来,再展开。这面做工精致的五星红旗,经过河水的冲洗,依然是那么鲜艳。”我抓住了“犹豫”和“依然”这两个词让孩子谈体会。孩子们说:从“犹豫”,这个词中体会到主人翁当时矛盾的心理,从“依然”这个词中可体会到作者对红旗的喜爱之情。此时,老师就要及时的进行引导评价:“看来你已经走进了主人翁的心里,那么你能通过读把你的体会带给大家吗?”这样就自然而然达到了朗读指导的效果。
        七、“准读”——就是要注意发声方法的正确指导朗读
        坐姿端正、发音正确,用普通话,吐字清晰,读准字音,不读破句,注意表情。课堂上,老师要交给学生正确的发声,让孩子用正确的发声去朗读。谈到这儿,我想起前一段到广州有幸听到于永正老师的一节作文课,他已经70岁了,读文章字正腔圆,声音洪亮,有情有韵。我想之所以于老师能保持这么好的状态,主要缘于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及执着追求,还有他在教学中正确的发音、用声,对嗓子的保养。其实在我们学校也有许多老师很注意用声的方法,如:张天霞老师、赵香玲老师较为突出。朗读就像说话、轻轻松松、自自然然。
        八、“广读”——就是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分角色读,表演读,分小组比赛读,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
        九、“解读”——就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真是一株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真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株”,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株”、“二株”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就更深了。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班学生的朗读水平和理解课文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拿到一篇文章,既能在短时间读得流利,又能准确地拿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根据文章的内容读得抑扬顿挫。
        总之,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只有熟练掌握朗读教学的技巧,有的放矢地指导朗读,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的朗读水平日益提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