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丽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100102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课型,《新课标》提出计算教学要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行,老师便迷惑这和解决问题到底有何差异?《新课标》还提出计算教学中要加强算法多样化的指导,结果老师们就盲目地开始为了多样而多样,殊不知《新课标》还有下文,就是老师有责任帮孩子们优化算法,也就是老师应处理好多样与优化的关系。
课改前
案例1:
师:认真观察左右两幅图(苹果图,左为加法图,右为减法图)及算式,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说明二者联系。
师:如果没有图要算11减9等于几该怎么想?( 生1:9加2等于11,所以11减9等于2。 生2:11可以分为9和2,所以11减9等于2。 生3:10减9等于1,1加1等于2。 生4:11减1等于10,10再减8等于2。)
师:说的很好,这几种方法都对,不过生1的方法计算起来比较快,也就是说要先想9加几等于11,9加2等于11,所以11减9等于2。请你小声地自己说一遍。(师再指名4-5名学生复述算法。)
课改后
案例2(也是本人在教学中的真实尝试):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到游乐场玩吗?聪聪也喜欢到那里玩,瞧,他还带回来了录像。看过录像后告诉老师,你们看懂了什么?(阿姨有12个气球,小朋友要买9个。) 你能根据他们的对话,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还剩下几个气球?)
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该怎样列式呢?(生列式:12-9=)
师:同学们可以先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知道这个算式得多少呢?(稍顿)现在就用你们最喜欢的方法和小组内的同学共同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看哪一组同学想到的方法又多又好。(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探索时间)
师: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组想到的方法介绍给其他同学?(付:不是算12-9=几吗?我可以用互补数来算。)追问:什么叫互补数呢?你能给大家讲讲吗?
付:一九二八和三七,四六五五是互补,互补数相加和为十,这是我幼儿园时背的口诀,因为减法和加法是相反的,所以这道题可以这样算:看9想1,1+2=3,所以12-9=3。
师:你们听懂了吗?付的方法多好呀!因为是她先想出来的,所以我们就把此方法命名为“付法”好吗?谁能用“付法”再说一下?
师:有点想法就赶快举手,看今天能以谁的名字命名新算法,以后我们一说是谁谁谁的算法,被用上的那个人多自豪呀!(袁:12-9=?用9-2=7,10-7=3,所以12-9=3)追问:为什么用9-2呢?
袁:因为2不够减9……(孩子开始比较自信,但越说越不自信,说完就坐下了。这种方法我没有意料到,觉得用到了负数的知识,可当时也不知该怎么讲给学生听,因为算法没问题,所以就把它命名为“袁法”,这时我也看到了大家把佩服的眼光送给了小袁,小袁也害羞而又幸福地笑了!此时大家的思维也被打开了,举手络绎不绝)
师:谁听懂“袁法”了,出道题试试?(一试感觉孩子们掌握得很快,用得也很灵活。)
许:12-9=?想九几十二,九三十二,所以12-9=3。
(当此法被命名为“许法”后,学生抱怨说:“和我想的一样!”师接话“那谁叫你们不抢先说呢?赶紧积极点吧!”生吵闹抱怨:我们举手您都没叫我们!“那我肯定会叫那些坐姿好,举手端正的呀!”(话音刚落,孩子们就忙整理自己的坐姿。这样的组织很好地起到了规范课堂而又鼓励学生思考的目的,刻意说是一箭双雕!)
接下来又依次出现了“静法” :12-9=?10-9=1,1+2=3,所以12-9=3。“祝法”:12-9=?12-2=10,10-7=3,所以12-9=3。“博法”:12-9=?12-10=2,多减了1,所以2再加1等于3。“辰法”:用看减想加法,想到9+3=12,所以12-9=3。(我特意观察,在大家说的时候,每个人除了在思考自己的方法外,几乎也都在认真听别人的汇报,因为我之前提的要求是:请你们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如果和别人的相同,那么要受到小“惩罚”,大家当然害怕受惩罚了,所以听讲效果相当好!虽然有些方法实际内涵一样,但为了增强大家的积极性我没有否定任何一个,因为经过孩子自己探究的知识理解最清楚,掌握最牢固!)
师:看看咱班同学多聪明呀!好多方法李老师都没想到,看来我也要多向你们学习了,谢谢大家!这么多的方法你喜欢哪种呢?好好选一下,倒计时后我们要PK一下,看看哪种算法又快又不易出错。
师:从大家的成绩来看我们发现“付法”、“袁法”、“许法”、“辰法”还是比较快的,希望刚才那些速度慢的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准确、快速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我的反思】
案例1开课就复习9加几,然后将同一苹果图变为减法图,给了学生明显的暗示,学生多数会按照教师的提示由加法去想减法的算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是学生仅仅停留在模仿和记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我在教学《十几减九》时,较准确把握了《标准》“算法多样化”的要求。在课上,我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搜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学会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在教学中有效地边激励学生探究新方法,边引导学生倾听他人发言。是姓式命名法把这节课引入了高潮,原本枯燥的一节计算课被突如其来的一个念头惊醒了,它充分调动起学生友善用脑,他们的多元智能得到了开发,在种种因素的协同作用下异常生动有趣!
在课上,我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交流:“谁听懂了他的想法?能给大家讲讲吗?”“你的算法与他不同在哪里?”“谁和他的方法一样?”“有道理,还有新想法吗?”“大家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等激励话语。在我适时介入的引导下,学生不仅了解了算法多样性,还理解了算法的合理性、培养了优化意识。通过比较,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在热烈的交流中知已知彼,智慧火花在不断闪现,碰撞。课后,我再次进行了访谈和检测,大多数学生能理解同伴的算法,能掌握两种或三种算法,学习效果显著。
课改要计算教学重视口算、心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以增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个性差异的关注。现代教育观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必须是学生自主探索而获得新知。《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倡算法多样化”,其实包括“多样化”和“优化”两方面的内涵。“多样化”是指“群体的多样”,即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个性,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并展示出来供大家讨论;“优化”是指“个体的优化”,即在多种方法呈现后,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方法,在比较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思维特点和个性特征的方法。 “算法多样化”并不是方法越多越好。《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算法多样化可以张扬个性,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创新能力。它是学生不同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的自然展示。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后才知不足,要想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必须要使我们的教学经历“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在比较辨析中反思自己得失,在辨析中激发学生思维,为学生提供思维空间,不断充实自己,让每节课都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