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兵
重庆市江北区雨花小学
有一天,班上的一个孩子问我:“曾老师,我读了好多书,家里各种类型的书都读过,可每次练习或考试的阅读题还是会错误百出,为什么呢?”这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优等生在反思自己、寻求帮助。我想了想,说:“你看书的时候,或许没有把自己当成书中的一个人物去感同身受,或许没有链接现实生活,或许没有将课堂所学串联起来……”
长期以来,我一直倡导多读书,读好书。读来何用?连阅读能力都不能提高。一语惊醒梦中人啊,课外阅读的方法呢?在哪里?怎么具体操作?这些很少给孩子们指导过、梳理过。在布置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我们总是将好词佳句的摘抄、读后感的写作联系在一起,这势必带给学生沉重的心理负担,极有可能会挫伤他们的阅读兴趣。针对我班读书的实际情况,为了别让阅读成为孩子的负担,更为了保证阅读的有效性,我要求孩子们读书时,在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句段或自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做上简明扼要的文字批注。
一、引导阅读思考的方向——使学生会写批注
1、教给孩子阅读思维,哪些文句值得关注
语文课堂上先教给学生如何做简单笔记,首先抓住你喜欢的或感兴趣的词句勾画出来,通过反复朗读,通过自我感知(分析、概括、感悟、评价等)把阅读文本中人、景、物的特点和感受用一两个词语批注在旁边,同时在脑子里过一遍得出这些结论(词语概括)的理由。“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就是说,批注从两个方向出发去思考:特点与感受。其中,“特点”是指文本通过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的怎样的特点;“感受”是指自己感同身受的心情、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或者你读后的启示、收获等。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整理出了一张阅读批注思维导图,给孩子们指明阅读思考的方向:
(左侧)洞察文字背后的信息

阅读提炼与习作点金(右侧)
浏览上图左侧便会发现这里列举了写人、写景、状物,却没有叙事,我觉得这个不好概括为特点;个人认为批注首先得选择年段的重点教学目标循序渐进,根据小学语文课标的中段阅读要求,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同时:①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②体会文章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③读后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所以三四年级孩子只适合抓住人、景、物的特点去习惯性地琢磨文字背后隐藏的心情、情感和感悟等信息。
再看这张图的右侧,加入了对文本内容的质疑、概括以及写作方法的习得与体悟。这是因为,到了小学语文高段年级的课标要求:①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②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等感受;③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简约批注本身就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组部分,也是在为测试阅读题型奠基并作质量储备。
2、结合语文教材,教给学生怎样作批注。
我把阅读批注的实操方法与文本学习结合起来,从指导学生做课内批注开始。预习时对于生字新词的学习,除了在文中用喜欢的符号标注外,重点字词的意思借助资料作旁批;课堂上阅读讨论、板书时可以批注其关键词,中心句与关键句分别用波浪线和横线勾画区分;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以后,一起梳理总结:这篇文章哪些词句段写得比较好?这个词语或句子好在哪里?进一步明确这些词句分别写的是什么?写出了人、景、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集中分析过后,让学生选择性地动笔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抄录的同时,加上自己的收获——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只需写下记住几个关键词足矣,学生乐于接受。
比如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课中“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这个句子,越读越有味道,越读越感动,好在哪里呢?对,三个句子描写母亲的神态与动作,慢镜头分解“我的母亲”当时的细微变化,作者观察是那样仔细,为什么?联系上文,因为作者第一次看到母亲为了撑起我们一家人的生活,竟然在这阴暗潮湿、闷热嘈杂、拥挤狭窄的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工作,三次重复“我的母亲”,从模糊到清晰的辨认过程呈现眼前,清晰而刻骨铭心,足见“我”当时的震惊、心疼、酸楚与愧疚的复杂心情。此时,学生就在这个文段旁批注“反复”——“震惊、心疼、酸楚、愧疚”即可。
再比如说五上第三课《桂花雨》,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短短十几个字,好一个“比不上”,直接对比反衬出了家乡桂花在我心中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浓浓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学生简约批注:对比——浓浓乡愁。
做一个善于发现的读者。慢慢的,孩子们从批注中摸索到一些阅读的方向,知道如何去品味、琢磨文字背后作者没有明说的信息;慢慢的,引导他们把课内学到的推敲词句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直接在课外书中做简约批注;慢慢的,小学中高年级的阅读目标指向习作,在批注中浸润与习得表达方法。
当然,读书批注的内容和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存疑式批注,在初读文本发现并提出问题时用得最多,课外阅读更是常见。所以,我让孩子们记住中央电视台的一句广告词:简约而不简单。我们所作的批注也要做到“简约而不简单”,因为阅读批注本身就是语言逻辑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思维渐近过程。
二、展示读书笔记的风采——使学生乐写批注
除了语文教材和课外书中的简单批注,我们班人人都有一本“每日一采”。只要今天学习了新课,就必须采集,包括当天学习的形近字、多音字辨析组词,更多的是文中的优美词句。做了每日一采就不再去重复抄写生字词语,孩子们也愿意做每日一采了。同时,定期开展读书笔记的展示与交流,互相观摹学习,取长补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时,你会发现不少同学的读书笔记或内容新颖,或标题醒目,或编排精美,或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读书批注在交流中不断创新出更多更好的适合孩子们的新型读书笔记,比如生字词的自学:
如果当天没学习新课,那么家庭作业就是在你所读的书籍中作一两处简单批注;尤其是周末作业,必须做课外阅读的简约批注,然后拍照上传到班级群共享,比一比谁做得更好,期末每个小组评出一到两名“小小读书迷”以此鼓励。当然不做读书笔记的也不批评,但至少要摘录一个优美句子在“每日一采”里,逐步吸引更多孩子不断进行课外阅读并做简约批注。

这样长期坚持,既活跃了孩子们的语言思维,又培养孩子们动笔记忆的习惯,阅读质量定会逐年提升,就不用过度担心阅读题里的那些“空空”和“问题”了。相信孩子,总会悟出一些道道来。
这样长期坚持,既活跃了孩子们的语言逻辑思维,又能培养孩子们动笔记忆、储备表达的好习惯,阅读能力定会快速提升,就不用过度担心阅读题里的那些“空空”和“问题”了。相信孩子,总会悟出一些道道来。
令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欣喜的是,在今年9月份全国部颁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里,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已经明确指出: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本单元三篇课文都围绕这一语文阅读要素展开:第一篇《牛和鹅》的文本旁边有现成的批注提示,举例让学生思考明白可以从哪些方面作阅读批注;第二篇《一只窝囊的大老虎》给学生指出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即阅读思考提出问题;第三篇《陀螺》循序渐进,要求在体会比较深的地方作批注。最后还在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里再次总结批注的方向和方法,指出阅读批注的重要意义。这既是语文老师的大幸,更是新时代孩子们的福音。愿孩子们都能喜欢汉字,爱上阅读,深入浅出,简约批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2019年6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