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砚芬
(潍坊学院 261061 )
摘要:基于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的“校外逆行”探讨培养过程的实证研究尚不多见,借助全媒体的融合技术进行多模态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构建少之又少。通过跟踪调查本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从教育教学成果的视角分析本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要素,探寻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偏差,分析学校人才培养与国内国际需求之间的适切性,并借助全媒体立体化多维度传播手段,多媒介融合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深度融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媒体 汉语国际教育 就业调查 多模态 人才培养方案
全媒体时代“一带一路”背景下,基于对汉语国际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出发,将毕业生就业情况作为大学教育的成果和质量体现,就业力提升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中,如何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诉求和国外国内人才需求的现状、打破传统培养定式,借助全媒体技术实施跨学科、跨专业、跨学校教学,培养对外可以于国外国际间就业、对内可以于国内就业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多模态人才方案的构建势在必行。
一、确立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路径
1、梳理总结文献,确定就业力的构成要素。随着工业化时代转向智能化化时代,全媒体时代对于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综合以往研究对就业力的界定,本研究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力的构成要素分为基础类、技能类、实践类、媒介素养类、精神素养类五大类。
2、网络发放调查问卷,对地方院校2007级到2016级汉语国际教育学生毕业后的基本去向、就业数量与质量、职业行业特色以及对母校的培养的满意度等信息展开调查。重点考察专业核心课程的有效性以及对专业教学的改进建议。特别关涉在就业能力构成要素中,哪些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关键要素?研究国家“一带一路”政策,分析国家新政策、新导向,分析汉语教学国际化时代的新特征,新需求,确定即将毕业的学生就业市场定位。地方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人才仍欠缺什么关键能力?全媒体时代地方院校结合地域特色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须要关涉学生的哪些就业力?
3、借助量化数据进行科学诊断,重点考察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能力和知识的满足度、专业核心课程的有效性、根据调查情况,结合各个层级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制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总方案;同时,根据学生就业的不同去向,设置人才培养的子方案。根据学生发展的具体目标,进行跨学科、跨院系、跨院校整合,分类调整课程内容的设置。根据教学大纲,将各科的具体教学内容与全媒体时代的新旧媒介技术适度融合,分类、分项具体实施教学。对改革实践的一系列阶段性成果进行总结、反思,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提出优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
自2017年始,对地方院校2011届—2019届毕业生理想的就业方向、实际就业状况、增强就业力的要素分析等进行调研。我们发现:全媒体时代现行就业方向与市场需求匹配度需要提高,专业培养方向与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再细化分层调整。
二、多模态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必要性
1、国外就业层面:同质化培养多,国别化、区域化、语别化培养少,难以有针对性打开国外就业市场。
2、国内就业层面:受专业特色的限制,该专业所学课程过于涉外,毕业生在国内难以觅到对口工作;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实践课程多流于形式,缺乏实践课程化研究;全媒体时代线下线上立体化的教学模式缺乏,师资队伍有待进一步建设。这些都会关涉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人才的国内就业。
3、对外合作就业层面:精准化培养少。基本上院校独立培养,中外联合培养的广度深度需要提升空间很大。没有根据区位优势地域特色和培养条件明确对口服务的国家、地区或语区。没有明确培养的层次,如学前、小学、中学或者高校等。
三、多模态人才培养尚需深入研究的难题
1、突破国外就业途径、实施“中外联合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也是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一大难题。
目前跨出国门的就业途径大多为参加汉办的选拔考试,按照相关合同期限在他过待几年而回国。如何突破国外就业路径,如何考取国外教师资格证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通过实施“中外联合培养模式”,完全可以培养出具备“双语双文化”素养和能力的中外高端汉语人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敢于走出去、能够走出去,能以留下来”,成为终生从事汉语和中国文化传播的“永久牌”双语双文化“超本土”的文化传播者。
2、根据学生国外国内就业的不同去向,根据学生发展的具体目标,进行跨学科、跨院系、跨院校整合,分类调整课程内容的设置。进行分类分层教学在推行实践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1)在个案跟踪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对生涯规划不明晰,以致在分类分层中随意性大,无法有的放矢的培养。(2)学校场地有限制,需要根据教学大纲,将各科的具体教学内容与全媒体时代的新旧媒介技术适度融合,分类、分项具体实施教学,这需要加强师资培训。(3)对改革实践的一系列阶段性成果需要再进行总结、反思、再实践、再总结,需要时间成本来进行探索试验,最终才能优化汉语国际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支持。
3、加大投入建立校内中国传统文化实践基地和校外跨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加大行业标准研究,加大中华才艺实践训练课程化的研究存在一定困难。
四、在现行基础上全媒体时代地方院校多模态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1、基于“产出导向”的多模态就业机制的构建。
基于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运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实地观察等方式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借助量化数据运用全球视野比较法进行科学诊断,分析研究毕业生的就业力、学校人才培养与国内国外需求的匹配度,构建出各级院校多模态的就业机制(国内:本土文化的传播者、管理者、研究者;国外:汉文化的推广者、跨文化的学习者、跨文化的研究者;洲际国际间:跨学科、跨文化交流沟通者、国际贸易经营者)。
2、多模态“大学科”课程内容设置的构建。
基于分项、分类、分区域就业模块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方向与要求,将学生进行分类:汉语国际教学类、中小学语文类、考研深造类……拓宽培养渠道,以“大学科”的理念研究了多模态课程内容设置的构建——面向国外就业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特色课程(基础类、技能类、实践类、媒介素养类、精神素养类);面向国内就业的相近学科相近专业课程(技能类、实践类、媒介素养类、精神素养类);面向洲际国际间的跨学科跨专业跨文化课程(技能类、实践类、媒介素养类、精神素养类)。
3、全媒体时代多模态大课堂的教学模式的构建。
基于全媒体时代新旧媒介技术与各科目之间的融合,研究了多模态教材内容(纸质版+电子版+演示版)及课前、课中、课后呈现方式的设计;跨学科、跨专业、跨院校“互联网+”课程联盟的设计;多模态大课堂的构建(固定课堂、互联网课堂、移动课堂、线上线下多媒介融合的课堂、e-chiese工作坊)。借助媒体技术实现跨学科、跨专业、跨学校教育。
研究成果首先在潍坊学院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5级—2019级在校生进行了试点,初见成效。在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改革成功之后,可以推广到同级同类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中,对层级较高的院校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吴应辉 曾小燕 袁萍.汉语国际教育发展报告(2015-2016)[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3)
2.吴英成.“一带一路”:汉语国际教育可持续发展新战略[J].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2017
3.邵兵兵.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实践教学分析[J].北方文学.2019(8)
4.文秋芳.“产出导向法”与对外汉语教学 [J].世界汉语说.2018(3)
5.姜涵予.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J].科技资讯;2018(1)
6.易新奇.多模态商务英语教学建构模式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
7.过国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汉语国际教育发展新趋势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9(7)
8.唐蕾.“互联网+”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科技资讯.2019
9.栾著.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探索 [J].高教学刊.2016
(作者:赵砚芬,1972 ,讲师;: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
(论题项目来源:2020GJ-7后疫情时代教育态势变化和地方高校国际教育发展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