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信息及其特征》教学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期   作者:刘贵南
[导读] 高中信息技术课的第一篇教学内容就是《信息及其特征》教学,教材内容主要是围绕着信息的概念与定义展开
        刘贵南  
        贵州省三穗县民族高级中学  556500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课的第一篇教学内容就是《信息及其特征》教学,教材内容主要是围绕着信息的概念与定义展开。本文研究如何将微课教学应用在《信息及其特征》这门课程上,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课堂效率。
关键词:微课;信息技术课;信息及其特征;教学
引言:微课教学是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以视频为知识载体,将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呈现给学生。并将晦涩难懂的抽象化概念以动画的形式形象的展现出来,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
一.明确教学目标
        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的第一节内容,《信息及其特征》对后续的教学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知识基础以及对“信息”的理解程度来准备课堂教学内容。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进行举证,使每个学生通过信息的传递的形式及特征来理解信息的含义,从而可以例举信息在生活中被予以广泛应用的实例。最终彻底掌握信息在学习与生活当中存在的意义。
二.微课视频内容的准备
        根据课程内容分类,可将本次教学内容定义为理论性微课。即指向信息技术概念和理论讲解而开展的教学课程。教师在设计微课内容时,应对教学内容重点进行划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例举分析,完成微课内容的设计。在针对理论型微课进行设计时,要注意课件内容的简洁生动,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的同时,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例如本章重点在于信息的含义及特征,教师在设计内容时可以结合信息的可传递性、可储存性等内容,将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联系在一起进行课件的制作,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1]。
三.教学环境要求及课件制作
        微课教学的实际质量对教学设备具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当选择软硬件设施配置齐全的多媒体教室来展开教学。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深入分析,教师确定课件内容的制作方向将围绕着信息的含义及特征来进行,选择好合适的内容之后进行录制并剪辑(本文推荐使用CAMTASIA SYUDIO 8软件),将视频材料的时长控制在五至八分钟之间[2]。接着使用计算机PPT软件,将信息在空间传递的方式、信息传递的特征等基础知识点结构化,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随后根据课件内容来设定相应的活动环节,丰富课堂内容及课堂趣味性。
四.课堂教学环节
        在正式的课堂内容开始之前,教师应该简短的向学生介绍教学目标以及学习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然后让学生先通读一遍教材,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形成初步印象。之后,学生打开计算机设备,并登录教学系统,按照教师课件设计的内容进行自学。


        课件以动画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从古至今的信息传递方式,如:军人站在烽火台前点燃篝火、书生放飞信鸽传递家书等等,一直到如今人们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科学手段来传递信息,一步一步向学生展示信息传递方式发展的整个过程。使学生明白“信息”对于人类的涵义。
        自学过程中如果遇到疑问,可以集中上交到教师终端进行提问,也可发到公共讨论区与其他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可以根据提问者的不同问题风格来制定不同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不同深度的学习内容。
        当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可宣布自学阶段告一段落。随后组织学生进行准备好的互动环节。
        活动一: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准备多个纸杯和长绳,通过长绳将纸杯两两联系在一起制作成实验道具。之后将学生分为两人一组,拉远距离通过实验道具来进行对话。
        活动二:教师在随机读出一组数字,将其小声告诉一名学生后,由该学生对数字进行传递,传递至最后一个学生,请学生上台写出数字来验证是否准确[3]。
        最后带领学生进行总结讨论:活动中信息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传递的;传递得到的信息以怎样的形式进行保存;信息如何加工形成新的信息;通过怎样的方式,可以获取到更多的信息。
        学生讨论过后教师进行总结:空间中传递的信息具有附着性、可变性、以及传递性。从而使学生理解信息的主要特征。
        教学结束后,教师还应当适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延伸,如:怎样通过改变信息的时效性来提升信息的价值;怎样保持信息的在传递过程中的完整性;还有还有如何捕捉空间中流动的信息,以及这些举措可以具体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哪些领域等等。通过扩展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能力。
        通过微课的形式来开展《信息及其特征》这一课,使信息的种种特征由抽象转变为形象,学生在观看了教师制作的微课课件后,可以在脑海中形成对信息的直观认识,使课堂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另外由于教师的课后延伸,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能力,也使教学更具有了实际价值。
结语:教师可以通过微课教学,安排学生根据不同的知识水平进行个性化学习,学生可以通过交流和自学解决的问题,教师便不需要在课堂上进行重复,从而空余出来教学时间为个别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这种教学模式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张颖.核心素养下高中数学微课教学探究[J].读与写,2020,17(30):174.
        [2]吴翠平.基于微课的高中化学教学探究[J].读与写,2020,17(27):207.
        [3]杨文红.高中物理微课教学设计思考[J].读与写,2020,17(23):217,2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