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高中自然地理教材的“活动题”,探究新课改理念在教学中体现和运用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01期   作者:张彦
[导读]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不断的深入,我区面临着即将全面推行新一轮教学改革的现状,中学地理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和推进者,需要认真研读新教材,揣摩新课改的理念。
        张彦
        新疆昌吉州第二中学  新疆昌吉州  831100
                 
        摘要: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不断的深入,我区面临着即将全面推行新一轮教学改革的现状,中学地理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和推进者,需要认真研读新教材,揣摩新课改的理念。通过研读活动题老师们可以很好地理解新课程理念,优化教学行为,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活动题;新课程改革;学科核心素养
        随着国际教育改革,我国的教育也正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两者目的是相同的,都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科综合素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1]。地理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编和结构等方面都做了重大调整和改变。最为明显的改变就是在每一章节中都增加了活动、读图思考、案例、问题探究模块。不同模块为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达成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起着不同的功能,既有侧重,彼此又有密切的联系。
        一、必修一活动题的设置有数量大,灵活性好和功能效应强的特点。

                  图1  必修一教材中各类模块的数量分布
        从图1可以看出在必修一各章节的学生活动中,活动题模块的数量最多,比重最大。此类活动题的综合性强,体现了探究式学习的特点,在提出问题后都会以“研究步骤图”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路指导与帮助,而这些研究步骤,正是科学家研究地理问题步骤的简化,因此,此类活动为培养学生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最为典型[2]
        活动题在各章节的位置非常灵活。这说明活动题可以根据教材需要穿插在每一章节的不同位置,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又各有侧重。设置在章节起始处的活动题可以起到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作用;处于章节中间的活动题主要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树立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同时还具有重难点之间的承启和地理学科思维逻辑的培养与训练的作用,所以这部分设置的比重最大,占了近三分之二;设置在章节末尾处的活动题在地理教学中主要起到归纳总结、课外拓展和创新运用等作用。这些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综合性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与重视过程性评价的培养目标一致的特点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和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数量多,师生普遍认为最难的第一章行星地球设置的分布比例并不大。”地理1“旨在帮助学生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3]。由此可见,我们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教学的重点在于增强学生的地理生活实践力,这与传统地理教学目标差别较大。
二、活动题不同的设置形式往往影响着教师教育教学的方式,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
我们对必修一的“活动题”按照设置的教学方式侧重点的不同,大致做了如下划分:实验模拟类,合作探究类、情境模拟类,生活实践运用及拓展,学科素养的实践运用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是,他们之间大多数界限并不太明显,有的活动题设置了情境模拟,在各小题的设问中,既有学科素养的综合运用,又有生活实践力的培养。他们之间即存在递进的关系,也存在着拓展创新互为铺垫关系。
        三、活动题的分类及案例教学
        我们重点选择了必修一实验模拟类和情境模拟类的活动题做了教学方法的案例探究。
实验模拟类研究案例
这一类活动题的设置是针对具有知识点较为抽象,学生现有的思维特点和生活实践经验难以理解和想象的特点。如P80和P35等题的设置, 以P35活动题按照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制定分阶段实施教学目标:探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原理。
实验器材准备:地球仪每组一个,透明胶布和不同颜色卡纸若干。教学方法的使用:小组内分工协作,互助探究,教师指导学生。具体的教学过程:
(1)同学们先根据纬度分布与太阳辐射的关系,确定地球表面的热量分布。
(2)运用前面学过大气的热力环流原理,分别探究赤道和两极地区大气的垂直运动方向,与地表水平气压梯度力构成单圈环流。
探究目标达成一:在把地球表面看作均质的球体,且不自转的情况下,形成单圈环流。学生动手操作继续:
(3)一位同学手动使地球自西向东匀速自转,在不仅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还要考虑地转偏向力和地表摩擦力的情况,再次探究对流层大气的运动情况。
教学目标达成二:三圈环流的形成,并认真分析其形成的条件。至此,教材内的教学目标已经达成,但学生思维正被激活,兴趣倍增,为了继续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教学活动继续。
(4)学生可以继续演示假设地球向东向西匀速自转,三圈环流又会作如何改变?
教学目标达成三:大气的垂直运动状况不发生改变,但大气的水平运动将做反向运动。
总结实验模拟类的活动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更加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以学生为本,体现过程性教学的理念。但是在必修一的新教材中此类活动题设置的数量并不多。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实验器材和实验条件的可达性不高。二是教材对高一整体学生的教学目标不高,以学业达标考试为标准。《地理课标(2017年版)》中“地理1”的内容覆盖的面比较广,地球科学领域里涉及的一些主要自然要素,如地质地貌、大气、水、土壤、植被都被列为内容要求,但是要求比较简单,更重要的是强调把学生引向课堂外,在真实的情境下学习[4]。
情境模拟类,这类活动题在教材中占比较大,教材为这类活动题本身配备了必要的的背景材料,例如该版本P55活动题则通过问题的设置逐步引导和训练学生用地理学科思维的方式考虑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有效的方法和能力。情境铺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感知地理知识和原理在真实世界中的运用,学生的感知力越高,情感共鸣的氛围越好,则学生运用地理实践力的情感意愿就会越强烈,外显在实践中的的能力也会明显提升。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向。地理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不但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还承担着科学发展观、国家安全教育、海洋意识教育等方面的培养任务。教学在继续,改革在路上。新的一轮教学改革即将在我区全面开展,我们广大教师既要研读教材,更要用心揣摩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使我们的义务教育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为国家的发展,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做贡献。这既是责任,也是使命。



参考文献:
[1][3]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S).北京:中华人民教育部制定(2017年版),2017:P3,P67
[2]田佳.高中地理新教材活动栏目的分类解析及实施.山东师范大学 硕士毕业论文(D).P9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S).北京:中华人民教育部制定(2017年版),2017:
[4]韦志榕,朱翔.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北京: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2017:P65


作者介绍:张彦(1975.10.10)女(汉族)新疆省昌吉市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