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师生互动,让小学数学课堂更加多彩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01期   作者:杨兰
[导读] 小学数学教育是学生数学学习生涯的开端时期,对于学生的终身数学素质培养具有关键性影响。
        杨兰
        湖北省浠水县实验小学   438200

        摘要:小学数学教育是学生数学学习生涯的开端时期,对于学生的终身数学素质培养具有关键性影响。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必须担起启蒙引导的阶段重任。这就需要抵制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负外部性,同时创新性继承师生互动手段,并采用丰富多样的方式创造性发展数学课堂,“扣好数学教育的第一颗纽扣”。本文聚焦新型师生互动展开讨论。
        关键词:师生互动;教学设计;小学数学课堂
        引言:
        以往学生谈起数学课堂往往闻虎色变,数学学科的特殊性与重要性,与其他学科大不相同。但长期以来,数学课堂互动缺乏突破,往往是将抽象的知识刻板输出,学生被动接受,使得数学课堂在学生中留下了枯燥无味的刻板印象。因此,针对这些问题,从以下几个环节寻找突破口,分析如何进行新型的师生互动,从而让小学数学课堂更加多彩 。
        一、创新教学设计,激发热情
        师生课堂互动需要依赖教学设计作为载体,互动效果如何与教学设计有着密切的直接的联系。教学设计作为载体所发挥的作用就相当于跷跷板,只有双方参与时,跷跷板才能玩出精彩。教师需要用心参与设计,突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依靠精心设计来吸引学生的关注[1]。同时,通过学生的参与与互动顺其自然地传达知识,并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
        有吸引力的教学设计一定是充满趣味的,人的天性就是喜欢有趣的事物,数学教学也必须顺应自然的规律,设计出外边鲜丽,内在丰富的互动游戏。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学就更不能脱离生活,互动游戏一定要富有生活气息,这也符合由浅到深认识事物的逻辑。此外,华丽的外表包装下的互动不能缺乏内涵,这里所说的内涵即是教学设计的梯度。数学教学在跳出枯燥无味的同时,不能走向简单娱乐化的极端,仍需在符合数学固有特性的基础上进行有趣味、有挑战、有重点的三“有”设计。
        比如,在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的“认识图形”“认识人民币”的章节学习时,可以采用情境设置法,借助生活物品和自然生物来从具体到抽象地认识图形,设置消费交易的场景来让学生在模拟过程之中达到教学目的。
        二、师生情感互动,双向引力
        教学从来都不只是片面的知识传承,在传授知识的背后,还有深层次的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21世纪科技快速发展,人工智能逐渐替代人类工作已经是时代潮流,而教师却在时代潮流中逆行,并没有被机器替代,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正是人类所特有的情感部分无法为弱人工智能机器人替代。

师生互动的最高境界便是情感深处的高度融合,因此,新型师生互动需要是立体饱满的富有情感的互动。
        教师在以往完成基本教学内容、关注班级整体成绩的任务基础之上,也应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状况、生活学习困扰等。不唯成绩论,主动关心学生,尽可能多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从而更好地全面了解学生,长此以往,师生之间必然会有双向的情感共鸣。那么,师生间的默契吸引自然而然能让课堂更加多彩。
        三、教师评价反馈,个性指导
        教学过程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促进教学活动向上发展的关键环节就是评价反馈。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指出优点给予表扬,发现缺点反馈给学生并进行个性化指导,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
        当然,不同评价方式与反馈方式对教学的影响截然相反。如果教师主观片面化评价学生,只是以偏概全的赞扬或者批评学生,都将产生负面效应。如果仅仅以练习的正确率来判定学生,而忽略了敢于尝试新做法,有创新探索意识的学生。这将打击学生创新探索的积极性,是对学生才华能力的埋没。比如在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教师对于计算回答正确的同学说“这位同学的回答非常棒”,虽然是赞扬,但是却不能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的回答的亮点。反之,如学生在采用创新解法中有失误,教师笼统的否定“这位同学这道题做错了”,也为其明确指出错误所在,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精力改正错误。因此,教师在给予学生评价反馈时,应该客观全面,有针对的进行引导。
        四、师生教学相长,升华课堂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不足,教师通过教学发现自己的难点,然后师生共同钻研,共同提高,这就是在互动过程中的教学相长。教师由于长期从事相似的教学内容的传授,容易产生思维定式,而学生是最具创新的,学生的新思想能够为教学注入新血液。“术业有专攻”,教师的专业素养也能也学生的成长发挥建设性作用[2]。当师生互动促使教学相长时,数学课堂便得到了质的飞跃——升华,在课堂效果的基础之上却又高于课堂所获。
        比如,在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节“数学广角 --搭配(一)”学习时,教师鼓励小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探索数学知识,使得小学生逐渐发现了数学之美,对数学产生兴趣,直至热爱数学,并且在未来与教师共同探索数学,师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共同提高。
        五、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育需要秉承人性化、智慧化的要求,注重学段与学科特殊性,遵循发展规律,进行高效的、情感的、多样的、个性的、双向的互动,让数学课堂更加多样,让数学教学更富成效,让数学教育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王宝权.师生互动教学在课堂中的有效实施[J].新作文:中小学教学研究,2020(1):167-167.
[2]陈淑勤.数学课堂教师角色转换与师生互动[J].小学科学:教师,2020(3):107-1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