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第一小学 164800
摘要: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核心与关键项目主要集中在教学关系、课堂教学环境以及学生自主性学习等方面。从现阶段教学反馈系统所呈现的教学信息与发展现状等方面上看,课堂环境实现自主互助学习型的建设,还需通过探究式精神与相关教学实践优化的形式进行构建,使学生能够在新建成的课堂环境中得到较好的学科理论教学引导。本文从现代课堂教学环境的发展情况、构建情况以及发展要求等方面分别进行了研究,并基于当代学生的培养要求对其相关方面分别制定了不同的优化方案,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学课堂的合理优化。
关键词:自主性;课堂教学;构建
一、引言
根据现阶段素质教育内容的革新与新的标准制定,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重新进行定位与创新,以此确保教学工作能够结合最新的素质教育发展标准进行有效实施。从现有的课程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制定的教学标准上看,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教学实施模式与现实生活中的自主学习模式存在不协调的情况,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需要在课堂环境、班级生活以及学生的现实生活三者中实现好关系协调,由此使课程改革能够深入学生的课堂生活与现实生活。
二、注重课堂体验质量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从普遍性上分析现阶段的课堂体验模式,学生在课堂教学阶段主要根据教材理论内容展开学习,结合主知主义的相关内容,课堂教学质量的平均标准为学生在此环节吸收了多少理论知识。[1]但现实情况是,部分教师在学科理论内容的教学上,所提问的教学问题都能够结合教材的原文内容进行回答,学生在此过程中只需要结查找到原文记录的相关内容即可正确回答问题,学习的体验过程中较为单一,教学模式的问题引导缺乏有效性与思维的启发性。课堂体验质量与学生的发展具有正向关系,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性、积极性以及建立团队合作观念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学科理论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较大程度上转化课程理论内容思维引导模式。在建立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对于课程的安排具有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结合课程目标,另一方面需要结合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整体情况等,使教师主导转变为学生主导、学生互助的形式。在一堂学科理论知识教学的课堂活动中,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深度影响教学工作的实施质量,这里的“深度”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思维以及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频率等。提升该方面的“深度”需要教师转变原本的教学关系,即教师主导、教师与学生交互的课堂活动模式,转变为学生主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种课堂活动模式,使学生能够在发挥自主性的基础上更好进行课堂的教学活动,以提升课堂体验质量以及学生多项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面向不同认知差异的学生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较为注重其自主性与互助学习的氛围营造,同时根据不同学生表现出的情感差异、认知差异以及思维方面的差异等,通过特定的模式引导,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主动研究以及主动学习等方式进行多项能力培养。[2]认知差异主要指学生在不同理论内容中表现出的思维模式不同、理解深度不同等,为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建立起自信心,在课堂教学实施模式的构建过程中,还需从学习起点方面进行专项制定,使学生可以建立起基础的学习自信心。
自信心对于自主型课堂的构建而言,属于一项较为重要的建设内容之一,因课堂学习活动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实践的方式进行知识获取、活动实践等,自信心成为重要的“推进剂”,缺乏该方面心理素质的学生容易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产生迷茫、困倦的心理状态。
基于此,教师在自主互助型课堂的构建过程中,需要通过学生所反馈出的信息进行矫正处理,即在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多种教学模式下仍旧表现出难以理解理论内容的情况,教师需要从思维认知与学习方法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使自主互动型课堂一方面能够面向学生表现出的认知差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矫正机制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
自主互助课堂通过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频繁互动,能够反映出学生存在的认知差异,更有利于教师进行专项性矫正与思维培养工作。[3]通过该种课堂构建模式,也使得学生的作业数量得到精简,改变了以往通过“题海战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方式。比如,从学科性质上看,数学学科需要较强的理解能力、思维运转能力以及推理能力等,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上主要通过大量布置习题的方式,使不同认知差异的学生根据固定的习题进行思维能力培养与学科理论知识学习,由于整个过程缺乏学生认知差异的有效反馈,教师只能通过学生的习题完成情况进行判断,根据存在的不足而加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某一环节,进而陷入“死循环”。在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下,通过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引导与研究能力上的培养,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教学工作的实施精度,使数学的课后练习能够得到精简与优化,学生也能够在此课堂模式中认识理论内容学习的方法。
又比如,根据教师于美霞的教学案例可以发现,其在教学工作的实施上,较为注重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探讨与沟通交互,使该群体的思维活动能够以较为活跃的方式进行开展,部分认知能力较差的学生能够在沟通交互中得到较好启发,该种启发模式与教师直接进行讲解不同,其属于同龄人之间的经验分享,可以更好被学生进行吸收。
四、构建小组文化引导学生参与实践
小组文化主要指实践型学生团体的构建,通过课堂活动与课后活动的组建,使学生在校园环境与课堂环境中形成较为民主的学习氛围,在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其自主进行探究活动。
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需要基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原则,首先需要进行氛围方面的营造,即团体内的学生都能够意识到自身的不可替代性。自主互助型课堂除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以外,还较为重视团体中学生的归属感,该因素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也有利于小组学习氛围的营造。根据不同学校的发展背景与文化内涵,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小组的组建上进行不同文化内涵的命名,使学生能够发挥自主性与创新精神等参与至学习。关于自主互助学生,其主题虽为“自主”,但更多的是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在小组氛围的构建构成中,能够使学生基于自身团体进行凝聚力的打造,在此基础上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实施提供良好铺垫。
此外,学生小组管理的模式构建,还需注重学生自治管理,该项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自我反思能力等。比如,在小组的自主管理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自身小组的讨论模式、管理模式以及分工模式等方面进行内容上的制定,或者对小组命名、吉祥物以及口号等方面进行设计,使学生逐步意识到小组组织的重要性,同时提供较好的归属感。基于自主管理的小组互动模式,能够较好发挥互助课堂的教学机制,使学生可以相互进行管理、监督与互助。比如,在小组内,学生通过自主分配进行角色任务的分配,通过相互间的监督、管理以及互助等形成较好的课堂氛围。
结语:在现阶段的课堂活动构建工作中,教师需要考虑的内容较多,包括教学活动组织形式、学生成长需求以及教学目标的相关要求等。教师在现阶段的课堂活动组织工作的开展上,应基于学生自主性、认知差异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助形式进行构建。
参考文献:
[1]张艳娟.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学前教育课堂中的构建与实施[J].上海教育,2017:76.
[2]袁秀英.学生主体课堂三境界:主动参与、互动学习、实践运用[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7
[3]赵明金,何亚雄.从“预习案”到“和谐互助”的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实践[J].黑龙江教育:中学版,2017: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