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01期   作者:    赖晓英
[导读] 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教育行业发展迅速,创新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而在教育教学领域如何实现创新探索,如何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赖晓英
         资阳市雁江区第七小学  身份证号:51102619730914****
         
        
        摘要: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教育行业发展迅速,创新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而在教育教学领域如何实现创新探索,如何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结合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重要性,简要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构建民主氛围、创设开放情境、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多元发展等角度分析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引言
        创新能力的发展,对于学生来说,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相关活动,能够使其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自身综合能力。纵观现阶段的语文教学活动,可以看到,部分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度不足,教育理念更新速度较慢,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教师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案,并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有效使其获得创新能力的发展。
        1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开拓了人类的认知领域。在一切都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这意味着只会机械式重复工作的人必将被时代潮流所淹没。只有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人才能成为时代的中流砥柱。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意义显得尤为重大。站在整个社会角度来看,小学生承载着整个国家发展的希望,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是国家与社会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基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背景,培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创新能力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是国家发展潜力衡量的重要标杆。站在小学生的角度来说,小学阶段是他们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教师如果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他们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的发展,继而对今后的个人发展与其生活品质,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占据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这就使得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具有先天条件的,不仅提升了语文教学质量,还有利于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特别是在理科类课程的学习中,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促进其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语文学科知识,还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并将其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
        2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1建立民主课堂,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在传统语文课堂上,教师习惯采用一言堂的方式开展授课,学生只能被动地跟随教师进行学习,这样的课堂活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还很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禁锢,十分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为了营造轻松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教师要能够及时转变教育策略,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方案中以学生为本的要求,并树立民主教学意识,促使孩子们能够积极投入课堂活动中来。比如在开展“我们与环境”这一口语交际活动时,教师要能够把课堂活动时间交给学生,促使其能够在课下自主搜集资料,进行内容整理,然后在课上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探讨,使学生们能够在一个民主自由的氛围下,展开各项交流活动。当学生的心态是放松的,其思维会变得开阔,对于相关问题的想法和态度也会彰显其创新意识。学生们可以根据主题,引发出很多创新思考内容,比如:我们身边存在哪些环境问题?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在开展环保策略探讨时,学生可以制定一些创新方法,比如:随身携带环保袋,多使用筷子;拒绝过度包装的商品,双面使用纸张,买必需的东西等等。通过让学生自由地发挥想象,能够促使其创新意识得以全面增强。

在此过程中,教师只需要做好引导工作,使学生自主地表达想法,主动完成各项探究,而不是将自己的观念和态度灌输给学生,使其被动接受。
        2.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
        联想与想象是创新的原动力,而人脑只有对现有的认知材料进行加工与处理,才能够拓宽认知的边界,形成创新观点与创新实践。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的构建能够促使认知材料丰富,并激发创新思维。基于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善于运用情境教学,利用动态元素加深学生对认知材料的直接印象,同时激发学生创新思考的需要,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形成想象。例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根据学生课前收集的关于小兴安岭的资料,进行语言引导,营造想象情境:小兴安岭与大兴安岭、长白山同是我国最大的林区,它们集中了全国木材储积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小兴安岭上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今天你能想象一下不同季节下小兴安岭中各类树木呈现出的颜色吗?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的文字来共同探寻这座富饶而神秘的山岭吧!这样的情境将实际画面、文字以及学生想象相联系,通过想象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发展空间。
        2.3思维发散能力
        有时候,教师要学会延迟评价,就是当学生做什么,说什么想法的时候,教师不能为了评价而讨论,但是请让他们处于自然表达的状态,有时候学生在表达的时候很快就会显示出新的想法,比原来的想法更深入,学习知识更彻底。在教育方面,教师不能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和建议进行否定的评价。有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做出判断和评价。一位教师在教学《亡羊补牢》时,问学生:“学了这本教材后,你知道什么?”“听邻居的劝告。”有人说,“我的理解是要一开始就把羊圈造坚实,而不是因为粗心大意从而造成损失。”也有人说,“我们应该向我们的邻居学习,并尽快采取行动。”“我们应该向邻居学习,纠正他的错误。”老师没有按照指导标准的标准给予否定的评价。这是为了推迟评价,营造宽容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意见。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注意掌握“延迟评价”的技术,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考。在适当的时间里,学生也可以讨论,讨论课堂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争论和交流中,成熟而完美,在有限的课堂中达到思想火花的有效碰撞。
        2.4允许学生犯错,提高学生创新积极性
        显然,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也需要在不断探索中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在曲折的人生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的问题、困难,甚至是错误,这就要求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在纠正错误中不断成长和进步。具体来讲,就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小学语文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探究问题。并允许学生犯错,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创造积极的条件。即是说,在学生遭受多次困难的打击或犯错误,丧失创新的兴趣并走入误区之际,教师要及时站出来,首先给予肯定,再鼓励学生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并帮助他们改正。让学生在“犯错—纠错—再犯错—再纠错”的螺旋式创新过程中有所收获,不断成长。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着眼于实际情况,根据新课程改革方案中的最新要求,制订出符合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案,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进行多样化创新活动,促使其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综合素养得以切实发展。
        参考文献
        [1]谢燕琴.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J].学周刊,2020(23):145-146.
        [2]杨高鸣.创新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培养路径探讨[J].才智,2020(18):140.
        [3]张青春.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名师在线,2020(10):43-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