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俊浩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端本中学?514423
摘要: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初中物理教育体系,强化物理课堂教学活动的育人效果,任课教师应当主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对现有的教学质量标准与课程知识体系进行渐进式优化,立足于教学实践革新指导思路,重点培育当代初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性思维,让学生逐步适应初中物理课堂环境与任课教师为其营造的集体化学习氛围,在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潜在教育资源与学习素材,使用富有成效的指导措施与教学手段,丰富基本课程内容,让初中学生认识到物理学基本知识的社会性与实践性,在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高效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理论建构能力。本文主要分析了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的现实意义,并总结了强化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物理教学效果的实用性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育;创新能力;培育策略研究
前言:新时代的初中物理教育必须立足于实际情况,面向初中学生重点传授富有思想性与实践应用价值的技能,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与指导方法,尽可能地减轻学生的课堂学习负担,提高教学效率与实际育人效果,让不同阶段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心智成长规律,有力地促进学生个人学科素养与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从不同方面激励初中学生顺应自身兴趣探索未知的学科领域,使之根据任课教师所讲解的学科基本知识进行自主探究,总结、归纳富有开拓性与新颖性的理论与解题思路。
一、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分析
为达成新课改对初中物理教育提出的全新要求,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任课教师必须主动放弃低效率的传统教学模式,避免一味地面向初中学生灌输枯燥、复杂的抽象性物理知识,采用多种教学策略,调整指导思路与知识传授路径,激发多数初中学生的探究欲望与学习兴趣,使之对新奇多变的物理现象产生较为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此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避免学生因教学内容过于复杂而失去配合任课教师教学活动的主动性。通过培育初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使受教育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断积累有价值的自主学习经验,使之自发地利用课余休息时间进行理论探究与实践演练,高效率地复习任课教师所讲解的专业性知识,深化对高难度知识点的认识与对复杂物理概念的理解。
二、高效培育初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策略研究
(一)引入生活化实践活动
任课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通过组织生活化实践演练活动,让初中学生意识到所学物理知识与学生个人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多数学生参与演练活动、进行动手操作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能够操作任课教师所提供的多样性实验用具,发挥自身的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检测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与合理性。例如在讲解《时间与长度的测量》这一领域的知识时,任课教师应当设计多样性的测量实验,鼓励初中学生使用沙漏、游标卡尺等教学用具测量常见物体的长度以及物理现象的持续时间,以此使学生养成主动发现生活中各类问题的自主学习意识与创新能力[1]。
(二)提出趣味性问题,指明课堂学习方向
为达成培育初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阶段性学习方向,任课教师应当调整课堂教学主题的引入方式,通过设计并提出趣味性问题,为初中学生指明下一阶段的探究方向与理解物理概念的正确思路,通过锻炼初中学生自主解决复杂学科问题的能力,间接性地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之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具备一定实用性的解题技巧与研究方法。任课教师应当在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提出富有探究价值与思想性的趣味性问题,通过提出简明易懂的问题,引发初中学生的深入思考,使之主动地加入到集体学习活动之中,让学生的学科思维受到启迪与引导,为学生开展创新性学习活动开辟新的路径。例如在讲解《运动的描述》这一章节的物理学知识时,任课教师可面向初中学生提出如“飞行员为什么能够顺手抓住一颗飞来的子弹?”、“我们周围的哪些物体在做机械运动?”等富有启发性的特殊问题,并鼓励初中学生根据此类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学生可轮流上台说明自身对于问题的看法,总结机械运动的基本特性,通过深入思考与自主探究发现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2]。
三、结论
任课教师必须通过组织高效率的专项训练,让多数初中学生意识到物理学科基础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的联系,使落后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系统性的锻炼,立足学生的个体学习状况与思考方式选择具备较强针对性的训练模式,抓住时机面向初中学生详细介绍物理学基础知识的思想内涵与应用价值,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初中学生开展多样性的实践探究活动,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工作贯穿到物理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之中,降低初中学生理解复杂物理概念的难度,促进学生专业素养与个人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容.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讨[J].中国新通信,2020,22(16):213.
[2]李西平.探析初中物理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J].科技资讯,2020,18(12):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