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培华
溧阳市竹箦中学,江苏 溧阳 213300
摘要:新高一学生在学习高中物理时,对于一些物理现象和规律迷惑不解,甚至产生畏难情绪,究其原因主要是初中物理思维定势,对新的问题的解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初中物理、思维定势、高中物理教学、对策
许多高一新生,在学习高中物理时,对一些物理现象和规律始终迷惑不解, 总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以致产生学习高中物理知识的畏难情绪,其重要原因就是思维定势。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它容易使我们养成一种呆板,机械,千篇一律的解题习惯。当新旧问题形似质异时,思维的定势往往会使解题者步入误区。大量事实表明,思维定势对问题解决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当一个问题的条件发生质的变化时,思维定势会使解题者墨守成规,难以涌现新思维,做出新决策,造成知识和经验的负迁移。以致影响到高中物理的学习。因而我们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有必要研究一下初中物理知识的思维定势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对策,以提高物理教学成绩。
一.初中物理知识的思维定势对高中物理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难以正确理解重物对支持面的压力与其自身重力的关系
由于在初中物理中所研究的物体都处于平衡状态,且大多都放在静止的水平面上,因而其对支持面的压力等于其重力。老师总是讲重物对支持面的压力等于其重力,学生做练习过程中也反复强化这一点,于是就形成了思维定势.虽然做初中物理题一般不会出错,但是在学习高中物理时,如果还这样看待问题,就会出现错误,成为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他们在计算重物在斜面上滑行时的摩擦力时,常常因为写成f =μmg而出错。原因是他们认为压力等于重力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常常不理解超重和失重,对压力不等于重力常常不甚理解;他们常常搞不清压力与弹力、重力和压力的关系。这些都是思维定势的结果。
2. 难以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由于初中物理中对力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未作透彻的讲解,加上日常生活中的错误经验,使得学生在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着错误的思维定势。
例1. 如图所示,重50 N的物体,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向右运动,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0.2,同时物体还受一个大小为10 N、方向水平向左的拉力F作用,试求:物体向右运动的过程中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这种类型的问题,对刚刚接触高中物理的高一学生来说,他们总会认为,既然木箱向右运动,它应该受到一个向右的外力的作用。他们理由就是:如果没有向右的外力,物体怎么会向右运动呢?相当一部分学生总是坚信那个所谓的力是存在的,即使接受了老师观点的学生也经常在受力分析时不自觉地多加一个水平向右的力。即便是讲了牛顿第一定律以后,这一错误判断仍然存在。
3.学习矢量后,仍然习惯用标量的思维处理矢量的问题
例2. 有一小滑块,先后分别沿相同高度但倾斜角不同的光滑斜面滑到斜面底端时,关于滑块,下列物理量中相同的有:( )
A.速度 B.动能 C.加速度 D.位移
对于该题,许多的学生在选B的同时也选了A,他们认为,由于机械能守恒,滑到底端时滑块速度大小是一样的,因而觉得速度也是相同的。其实,他们忘记了速度是一个矢量,仅仅大小相同是不行的,很明显两者方向是不同的,因而选A是错误的。
他们之所以犯错误,主要是由于对标量代数和初中物理的思维定势,总习惯用标量的思维处理矢量问题。尽管老师反复强调,但学生总还是不自觉地犯这样的错误,由此可以看出思维定势对他们的影响。
二.以上现象中,造成思维定势的原因及其对策
1.错误的生活经验产生的思维定势
物理现象在生活中具有普遍性,学生在学习物理课前已有大量物理现象,规律的知识,粗浅的生活经验,这常常是造成建立物理概念的思维障碍。如在拔河比赛中,胜方对负方的作用力大于负方对胜方的作用力。
为克服错误的生活经验对建立正确物理概念的影响,在教学中,要重视概念和物理实验的教学,易出错的地方要抓本质,找规律,强调要点,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实际问题。同时让学生运用发散式,拓展式等方法,加强对旧知识的理解,增强旧知识结构的可利用性和条理性,促进思维举一反三。
2.学习相近似的知识,易使相似思维类比产生思维定势,这种相似的思维产生的错误思维定势一旦形成,就会妨碍对新课题的具体分析。
这种对比,不看问题的实质,一味机械模仿。有的学生把速度和加速度,压力和重力混为一谈。也有学生把磁感应线闭合而认为电场线也闭合。
通过纵向和横向进行比较,让学生的思维更开阔,另外通过持续的强刺激,老师要求学生平时注意收集错例,整理,分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类问题。
3. 讲授知识和方法时,要注意阐明知识和方法的适用条件,以防止学生将相对真理和局部经验绝对化。
知识本身是相互关联、形成系统的。而我们在学习知识时,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按条块分割的方式进行学习。因而在学习低层次知识时,为防止牵连高层次知识而引起混乱,往往界定一个范围或条件。这个条件是相对的,但人们大多把它看成绝对的,结果造成思维定势。
4.反复强化训练的不科学性
初中教师在某些问题上进行反复的强化训练,以达到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的目的。其实,教师在设置练习,选择题目时,要有针对性,典型性,要体现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注意对学生异向思维、逆向思维的训练。另外,也可以充分利用实验的手段,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参考文献:
[1] 数学学习中思维定势负效应的成因及对策 [J]
王云凤
[2] 谈思维定势对物理教学的影响 [J] 李富利 谭英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