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策略探微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1期   作者:赵朝固
[导读] 语言作为学习工具,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赵朝固
        广西省崇左市天等县进远乡政洲教学点 广西崇左 532812
        摘要:语言作为学习工具,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语言可以帮助学生传递信息、沟通情感,进行思想和观点的碰撞。同时,语言能力也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必备的素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互动交往。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扎实完善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但不少学生在这一方面存在明显的欠缺。对此,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帮助小学高年级学生夯实数学学习基础,提升数学学习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学实践也已表明,数学语言发展水平较弱的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比较薄弱,随着年级的增长,他们在学习学习方面会遇到层出不穷的困难,数学思维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离不开数学语言的同步发展。由此可见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已然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当采取哪些措施来培养学生的这项能力呢?接着在下结合自身的一些教学经验谈谈几点浅见。
1.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1.1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解题效果
        思维是数学学习的核心,而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形象化的语言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缜密严谨和富有逻辑性的语言能够推动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推动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增强学生的思维综合性,为学生梳理数学关系、解答数学问题提供帮助
1.2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语言从表面上看有些乏味枯燥,但实际上有着独特性,不但内涵丰富,而且富有美感。有效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学生便能把握其中的微妙之处,增强持续学习探究的兴趣和动力,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并一生受益。
        2.小学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策略
2.1加强数学用语,规范语言表达
        数学是一门集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学科,所以在数学学习中无论是对语言表达还是思维逻辑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自己所使用的课堂用语是否规范,对于数学概念、计算法则和算法等的讲解是否严谨且准确无误,课堂用语和课下用语是否简洁规范。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未来的教学和学习中一定要不断地精进自身的业务能力,提高数学用语水平,在未来的教学中尽量使用更加简洁、易懂的语言向小学生讲授教学内容。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也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尽量淘汰那些繁杂的教学用语,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课堂教学中感受数学的真正内涵,同时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讲授《分数的乘法》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们先对分数的概念进行回忆,随后教师使用专业的数学用语说出分数的概念。一般来说,每个班级内的学生们的数学水平都是参差不齐的,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思维逻辑也有所不同,所以他们对教师所讲的内容反应程度和领悟程度也有所不同,一些基础较差的同学对于新知识的学习会比较慢,所以笔者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使用专业、准确和严谨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在分数的表达、计算顺序和分子分母的限制等,不能犯低级的语言错误。


2.2结合情境教学,用数学眼光看待世界
        在小学数学教育活动中,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与教育理念,而且要做到基于数学情境教育模式下,逐渐向学生渗透一些实际生活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与重要性, 从而让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这样更容易培养学生数学抽象素养,帮助他们设立数学建模等。情境教学策略主要是指在讲解数学知识的时候,把数学知识和生活情境结合起来,让实际环境和数学教育情境达到高度的一致性,或者是经过教师加工、简化过的数学实际问题,让数学学科知识回归到真实生活中去。在数学情境教学策略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先行组织者”的角色定位,直接向学生提出一些现实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在此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让学生像数学家一样去探索数学问题、数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全面、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索能力、思维能力、思维品质等。
2.3创设语言趣味在小学生的数学教学中
        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是否感兴趣、是否保持热情都能够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率。如果小学生对数学有着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时,他们就会主动地加入课堂,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那么如何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来赋予教学语言生命,提高语言的趣味性,进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的教学情境就是数学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营造课堂氛围、开展教学活动。例如,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导入教学内容,也可以通过趣味提问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激发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例如,教师在讲授《统计与概率》一课时,数学教师先通过一个小游戏来引起学生们的注意,例如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个黑箱子,在黑箱子里放进红色球、黄色球和蓝色球各十个。让学生们猜一猜老师拿出来的球会是什么颜色的球。也可以让一小部分的学生上讲台参与课堂活动,采取放回的形式,让学生们都猜一猜,如果第一次拿出的球是黄色,那么第二次拿出的球会是什么颜色。由一个猜球游戏引入概率的概念,但是这样趣味性的课堂活动缺少不了趣味性的课堂用语,甚至有趣的语言才是支撑起课堂活动的重要力量。
2.4应用直观教学,用模型理解数学
        世界初中数学知识相较于小学数学知识来讲,难度比较大、知识量也比较多, 很多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存在较为严重的抵触心理,这些都是由于初中数学知识难度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比较差,无法全面、深入理解数学知识,长期下来,学生便失去了数学学习的兴趣。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需要采用直观教学来让学生用模型来看待数学世界、 理解数学世界,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直观想象能力。 同时,教师需要鼓励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数学资源的选取过程中, 在此期间学生能够全面感受到模型与原型中的立体感, 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模型来建立想象能力和位置关系, 这样既可以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形象化,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为日后的空间学习与立体几何学习奠定稳固的基础。
结束语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这是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对小学学生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小学到初中阶段的过渡。欠缺语言表达能力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效果,影响师生之间的互动。数学教师要抓住课堂教学中各种各样的语言表达机会,为学生提供发展和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平台,让学生在轻松的表达中学好数学,轻松解决数学学习中的难题,从而有效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崔春艳.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 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35).
        [2]陈遵志.数学核心素养理念下 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18(2).
        [3]刘云.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 学教学中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