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小学音乐有效歌唱教学的构建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1期   作者:李姣姣
[导读] 小学音乐作为一门以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为核心的课程
        李姣姣
        桐乡市濮院小学教育集团翔云小学314500
        摘要:小学音乐作为一门以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为核心的课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遵循按照教育规律和音乐新课程标准,在全面综合分析学生学情、身心特点等基础上,把审美教育落到实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小学歌唱教育作为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力和表现力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当前小学歌唱教育实践中,有些音乐教师认为“歌唱训练”其实就是训练小学生能够步调统一并大声歌唱即可,甚至简单粗暴地认为“喊唱”就是“歌唱”,这不仅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更不符合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要求。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只有开展正确健康、科学有效的歌唱训练,才能提升学生音乐感知能力和水平,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歌唱;教学;训练
        小学音乐教学是推行德育,贯穿美育的有效途径 。小学音乐教学具有艺术与教化的多重功能,是实现新课程标准中“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 小学生的歌唱教学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本文研究了有效提高歌唱教学效果的方法 。
        1歌唱在音乐中的重要性
        音乐课程作为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必修课,与美术课程共同构成了培养学生艺术鉴赏与表达能力的基础课程。新课程整合与拓展对于音乐教学提出了四个领域的要求,分别是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这四个领域是互相关联且融为一体的,在教学中不能将其生硬割裂,要注重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的结合。其中表现这一领域包括了歌唱、器乐、识谱与视唱。为突出音乐教学活动的育人功能,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弘扬民族音乐的基本教学理念。对学生而言,歌唱的重要性排在器乐演奏等其它技能之前,这有助于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及树立自信心。科学的歌唱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可以教会小学生掌握科学发声的技巧,控制好演唱时的呼吸,做好嗓音保护和训练,这些良好的习惯都将对小学生未来的音乐学习起到重要的作用。
        2当前小学音乐歌唱训练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首好的音乐作品不仅要有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更需要歌者在深刻体会音乐作品情感的基础上,用生动的表情、协调的动作、动情的声音来呈现和表现作品,做到以声动情、以情感人。小学阶段歌唱训练主要的目的就是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充分尊重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学习方式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发挥音乐引发共鸣、启发智慧、陶冶情操等天然属性,提升学生感知音乐的美育功能,帮助学生有感情地歌唱。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们依然发现有些音乐教师为确保在有限学时内完成教学内容,同时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将大声“喊唱”当作训练学生歌唱的主要方式,让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唱得越大声、唱得越响亮就代表自己情感投入越多,就越能表现好的作品。这种“喊唱”替代“歌唱”的歌唱训练方法,不仅会影响音乐作品的表现;还会让学生感觉音乐唱歌训练就是那么枯燥无味、没有艺术性,从而影响学生的音乐体验,有悖于音乐教学的审美功能;更会对小学生生理、心理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大量的“喊唱”会造成学生声带疲劳、声音沙哑,甚至会对处于身体发育期小学生的声带造成永久性损伤。
        3小学音乐歌唱训练方法探究
        3.1控制声音练习的时间
        小学生好奇、爱动的天性以及对音乐旋律超强的记忆力和表现力,都为他们天然、优美、真挚的歌唱表演增色。小学生富有朝气,声音响亮,音调较高,情感表达比较直接。

但是因为他们正处在长身体的时候,所以发声器官也处于发育期,尚不成熟,长时间的大声练习会导致声带疲劳甚至失声,因此在练习声音时,要控制好歌唱时间,避免长时间大声歌唱。在歌唱教学中,要教育学生做好力度和速度的控制,以 1-2 年级的教学为例,歌曲的速度以中速为主,兼有中速稍慢和中速稍快,如苏版教材中的《小树叶》,呈现出单一作品中的速度变化与对比,表现为慢、快、慢;力度训练则突出了对 f和 p 两种力度的感受与体验,通过声音的强弱让学生感受到力度的变化,演唱时进行强与中强、弱与中弱的对比。在 3-6 年级,力度、速度变化更加丰富,音乐情绪更为多样化,能够增强学生对音乐的表现能力。
        3.2开展体验教学,激发学生情感
        教师利用体验式教学,有利于提高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渗透效率,在音乐课堂上激发学生对不同类型音乐的不同思想情感。教师可以选择借助生活化教学来提高学生的体验度。创设新的教学环境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音乐中体会到人文素养,还帮助教师实现德育内容,侧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该打破课本和纯灌水的思维定式,帮助学生拓展音乐视野,让学生感受到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的情感。
        3.3教学和评价方式多样
        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好动特性,利用更多的互动环节,将歌曲教唱、乐理知识讲授等环节搭配身体律动、情节表演设计等。也可以从歌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中挖掘律动要素加以简化编排,以让学生了解民俗风情的同时激发他们的演绎兴趣。在评价机制方面,可以综合歌唱学习特点,丰富评价机制,以评价带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如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小老师模拟歌唱教学过程,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给出评价并计入成绩,让学生在体验“教”与“学”的过程中,更加仔细认真的对待所学的歌曲。还可以打破以独唱为唯一的考试要求,加入对唱、齐唱加领唱、表演唱等多种形式,丰富考试形式等。
        3.4气息训练
        唐末段安节在其《乐府杂录》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由此可见,气息在歌唱中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因此,一名优秀的歌唱者,在歌唱中能达到音律的准确、吐字的清晰、情感的真挚等效果,除与自身的禀赋有关外,更多得益于后天的科学训练,尤其是与日常的气息控制训练有直接的关系。鉴于小学生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及发育状况等因素,在教学中可以采用“S 手势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气息控制的训练,即教师将手掌置于胸前,当学生看到此动作时发“S”声音,并通过教师手势的静与动、伸出与收回等动作,对发“S”声音进行声断气不断的渐强、渐弱控制气息训练;而教师则可以通过对学生观察,检验学生训练是否正确、是否到位。同时,还可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针对性训练,例如低年级学生在难以掌握呼吸技巧时,教师指导学生使用稍浅的吸气方法即可,让他们慢慢地吸慢慢地呼;而对高年级学生,教师则应指导其增加吸气的深度,并使学生具有保持和有节制地呼吸的能力。此外,还可以指导学生开展腹式呼吸法训练,让气息由于腹肌的收缩而呼出。
        结语
        小学生的歌唱教学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指导,同时要注重细节的处理。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学生高尚品德的塑造者,在学生练习演唱的过程中做好指导工作,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冯亚 . 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 [M]. 开封 :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4,(8).
        [2] 顾阳卿 . 少儿声乐教学中音准节奏的重要性 [J].北方音乐 ,2019,(8).
        [3] 周 放 . 少 儿 声 乐 教 学 初 探 [D]. 华 中 师 范 大学 ,201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