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林
成都大学 610041
摘要:高校学生进行体育运动训练,其目的是为提高身体素质,并且让学生养成运动的良好习惯。通过对当前高校学生体育运动训练效果进行分析,可得知,影响学生训练效果的因素各有不一,但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为训练方法。所以,笔者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针对高校体育运动训练效果的现状提出发展策略,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帮助学生打造健康的体魄。
关键词:高校;学生;体育运动;效果;探究
现如今,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并且有效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步伐。但是,通过教育现状表明,在高校学生进行体育运动训练时,受到内外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实际训练效果。虽然训练方法对训练效果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影响,但是其他因素也不可忽略。以下是影响高校学生体育运动训练效果的因素:
一、影响高校学生体育运动训练效果的因素
通过分析得知,学生身体素质较差,训练中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运动场地安全保护措施较为缺乏,加之部分老师训练方式不得当,影响学生的训练效果[1]。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例,在高校体育训练中,更倾向于学生的爆发力和耐力,所以,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更高要求。但是从实际现象来看,日常生活中学生相对缺乏运动的意识,同时日常生活条件较为优越,容易产生肥胖问题,从而导致训练效果较差。除此之外,训练效果也受到学生外在条件的影响,比如学生的身高,对于单杠类型的体育训练,学生不占有身高优势,训练过程中会容易出现失误,并且丧失训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对于安全措施相对缺乏,首先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进行体育运动训练时,学生无法全面打开自己,也就无法进行高效的运动训练,使得训练效果较为低下。
二、高校学生进行体育运动训练的必要性
(一)提高学生身体机能
具备有一个健康的身躯是学生进行一系列学习与活动的基本保障之一。高校学生进行体育运动训练,首先可以让学生通过锻炼的方式去增强体魄,提升自身免疫力,从而增强抵御疾病的可能性[2]。其次,学生拥有良好的身体机能,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学科学习之中,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使得老师高效开展教学活动,也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以便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促使自己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二)养成良好的训练意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逐步提高。近年来,全民运动理念也逐步盛行,通过运动的方式提升自身身体素质[3]。高校学生进行体育运动训练,其一,接收老师所传授的体育知识,掌握正确的训练技巧。其二,每周的体育训练可以在无形中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从而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养成良好的训练意识,通过锻炼的方式打造健康的体魄。
(三)促进学校教学长久发展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行,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高校学生进行体育运动训练,与时代要求与之相符。最为重要的是,若学生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不仅能够彰显出老师教学方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还能够促进自身更好的成长与发展,从而帮助学校打下良好的声誉,赢得社会的尊重和人民的认可,促使院校长久发展。
三、提升高校学生体育训练效果的措施
针对高校影响学生体育运动效果的因素出发,可利用以下几种方式减少其中的不必要影响。
(一)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
在高校体育训练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体育精神,从而形成吃苦耐劳的品质,全身心投入到体育训练中,提高训练效果。
例如对于竞技类的比赛项目,首先,老师需要对本次参赛的学生进行严格管理,使之养成良好的习惯。若在其中有学生出现违法乱纪的现象,老师可采用罚跑的方式,一来可以让学生进行体育训练,二来也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4]。之后,老师,可以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相应的片段,让学生了解我国体育健儿的竞技精神。最后根据学生的实际训练效果进行综合评分,并把所得结果反馈给学生,以便让学生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自身在体育运动训练中所存在的问题,之后主动进行改善,提高运动训练效果,减少内外在因素的影响,从而逐步提高自身身体素质。
(二)定期检查体育器材,增强安全保护措施
对体育器材进行定期检查是必要的环节。第一,通过检查,可以发现其中所潜存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整修,保证学生的生命健康安全。第二,营造安全的训练场所,减少学生内心的恐惧感,提高训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安全保护措施也是不可忽视的工作内容。增强安全保护措施,第一,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运动训练。第二,减少对学生造成身体伤害的可能性。体育运动训练,其主要目的是为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如若在过程中造成学生身体受到伤害,则会得不偿失[5]。上述内容完成之后,也需要合理规划训练场地。比如对于跳远和跳高这内容,首先,检查场地内是否有坚硬的物质,如若存在,及时清扫,保证学生身体安全。
(三)开展多元化的训练方式,提高学生训练效果
开展多元化的训练方式,其主要是为满足学生之间的主体差异性,让学生更加科学地开展体育运动训练,从而提高训练效果。比如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老师可以适当减少训练的强度和难度,从而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缓冲,使得训练逐步步入正轨。对于肥胖的学生,老师可以采用变化训练法,变化训练法是指在体育运动训练中有目的的开展变换练习的方式。首先,可以让此类学生慢走,对身体预热。其次,让学生慢跑,慢跑可为两圈或者三圈,逐步提升学生的心跳。而后,进行200米冲刺,去提升此类学生的爆发能力。相比传统的相同训练模式,此种方式更具有人文色彩,也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提高体育训练效果,进一步增强身体素质。
(四)建立情感联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体育运动训练具有较强的目的性,所以进行教学时,老师需要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系,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训练的快乐,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主动走入到体育运动训练中,不断增强自身身体素质,打造良好的体魄[6]。所以,开展体育运动训练时,老师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给学生进行相对应的训练,让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态,这样不仅能够大大提升运动训练效果,也能够绽放学生光彩。与此同时,训练过程中老师走入到学生群体,对学生的训练方式加以指点,一对一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切,之后与之交流和沟通,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正确的训练方式,达到更高的训练效果。
结束语
总而言之,影响高校学生体育运动训练的效果多种多样。为保证学生达到预期内的训练效果,需要找出当前所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弥补和分析,提升学生的训练积极性和训练效果。如此一来,可以让学生高效的进行体育运动训练,也打造健康的体魄,以便在学校中健康的生活和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盛丽平, 刘佰勇, 胡光辉. 高校学生体育运动训练效果的因素及策略研究[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 No.436(03):233-234.
[2]曹红涛. 论影响高校学生体育运动训练效果的因素及其应对策略[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9, No.430(21):238-239.
[3]刘彦博. 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效果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 科学与财富, 2020, 000(010):89.
[4]刘抗英, 张鹏海. 影响高校学生体育运动训练效果的因素及其应对策略[J]. 数码世界, 2018, 000(004):493.
[5]许刚. 大学生体育运动训练效果的因素与对策分析[J]. 教育, 2017(3):00241-00241.
[6]李青霞. 影响高校学生体育运动训练效果的因素及应对策略[J]. 体育风尚, 2020, 000(004):P.179-179.
作者简介:祝林,1979年,男,汉,四川内江,学历(学位):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