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1期   作者:李晓婷
[导读]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外语学习有助于学生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在体验中外文化的异同中形成跨文化意识
        李晓婷
        泉州实验中学丰泽附属小学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外语学习有助于学生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在体验中外文化的异同中形成跨文化意识,增进国际交流理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提高人文素养。通过英语语言学习,将英语运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推介中,有益于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识与热爱,有益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有益于提高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进程,积淀了深厚的文化精华,形成了浓郁的文化特色。在我们身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俯拾皆是,交融在传统节日、文物古迹、民间艺术、风俗习惯、历史地理等方面中。在小学英语教材中(外研版一年级起点),贯穿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一篇篇生动有趣的课文,涉及春节、端午等我国传统节日,包含筷子、风筝、舞龙、舞狮等中国元素,还触及京剧、二胡、琵琶等中国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这套教材很好的体现了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传授英语知识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观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小学阶段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期,也是小学生思想和价值取向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教学实践中,挖掘小学英语教材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依托教材,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在课堂上传播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笔者根据此教材,结合本校实际,就小学英语教学中加强体现中国文化元素做了一定的尝试。    
一、创设传统节日氛围,激发语言运用能力
        中国璀璨文化中,传统节日是最耀眼的那颗星。这些节日风俗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情感,并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传延至今。如今小学生由于认知水平尚浅,加之西方节日的盛行,造成小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忽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疏远。小学英语教材中则有意识融入了中国传统节日素材,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一教材特点,选择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教学方法,借教材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加深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创设传统节日情境,使教学更行之有效。如图所示,二年级上册Moudle10 Unit 1 Happy New Year!呈现的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在春节这一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里,有许多特有的传统习俗,文本中提到了上门拜年、吃饺子、放鞭炮等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在教授本课时,首先明确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准确表达出与春节有关的重点单词:‘ dumpling,firecracker,present’等;会用重点句子‘ Happy new year!’表达祝福;运用‘ We eat dumplings at Chinese New Year. ’句式表述节日中进行的活动。”创设有效的情境需要合适的道具来助力。课前,教师提前进入教室,让学生共同参与教室氛围的布置。挂灯笼、中国结、贴“福”字,让学生置身于富有浓浓的“年味儿”中,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为教学的开展做了充分的铺垫。上课伊始,学生齐唱:“Happy new year!”的歌曲,课堂氛围热烈起来 ,学生唱起耳熟能详,琅琅上口的歌曲,降低语言学习的难度。在学习本课的语言知识中的单词时,让学生身临其境,利用多媒体呈现生动真实的视频、音效、图片等。发音难点“firecracker”则结合信息技术,请学生单机一体机屏幕中的鞭炮,立刻发出鞭炮声,犹如真正点燃似的,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这一难点的记忆。接着教师用生动的故事,讲述关于年兽的英文绘本,在故事中为学生解释春节的文化含义,丰富学生中华文化的体验,提高学生中华文化的的英语表达能力。最后,本篇是对话课,教师在操练环节时用幻灯片创设情景,配合道具,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展示课文内容,在表演过程中感受中国新年独特的文化。
二、重视课前资料收集,充实课堂语言材料
        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日益提高,许多有中国文化底蕴的名胜古迹、著名景点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国友人的兴趣。因此,了解我国文化景点、文物古迹,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提高文化自信,也为传播中华文化打下基础。在对蕴含中国文化元素教材的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自主学习的作用,做好课前预习准备,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六年级上册Moudle 3 Unit1,文本以e-mail的形式呈现了Daming 和表哥Simon 去Chinatown(唐人街)的经历。显而易见,本篇教材中存在多处中国文化元素的体现。进行本课教学前,教师事先让学生做好课前资料收集任务。请学生查找关于唐人街的历史文化资料,因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时会带领学生解读Daming因在唐人街听到许多人讲中文而感到惊喜,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体会汉语的文化与魅力。课前,教师让学生查阅记录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热潮的资料,开设汉语言课的国家、了解孔子学院以及与世界各国举办的中国文化年,学生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调动了学习中国文化的积极性,他们通过网络、书籍等搜集资料拓展其学习渠道,也为教师本节课的有效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上课前,教师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以Duty Report 的形式进行汇报,学生的汇报内容丰富多彩,这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且锻炼口语表达能力。英语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性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本课文本的学习,学生除了了解中国文化,还要掌握书写电子邮件这一实用技能。因此,教师作为课后学习任务让学生按照模板书写自己在国内旅游的见闻,并发送到教师的邮箱,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合作实践强化训练,体验民间艺术魅力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广大劳动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体现。拉近学生与民间传统文化的距离,不仅让学生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而且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材中也多次出现中国民间艺术,如风筝、舞龙、舞狮等。在这类课堂教学中,应侧重于学生的实践和体验。实践是掌握语言知识与激发兴趣的双赢途径,学生通过实践获得体验,切身感受到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

        如图,本篇教材出自五年级下册Moudle8 Unit 2 ,文本以记录单的形式呈现。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在制作龙风筝时所使用的动词过去式以及相关制作材料scissor、string等。在教学过程的巩固环节,教师组织学生每四人一组进行小组合作制作风筝,小组成员共同推荐一名小组,小组长对每个组员的任务进行分工,要求组员在制作过程中完成自己相应的步骤后运用过去式表达出来,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互相帮助,当有组员出现表达困难时,其他组员会对他进行提醒,大家共同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请小组所有成员运用所学句型进行作品展示,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教材中还出现了剪纸、舞龙、舞狮等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同样可运用合作学习,动手实践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尝试用英语描述自己如何制作一道菜、一个手工艺品等实践过程,达到将英语应用于实际生活的目的。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小学英语教材中的地位正逐步提升,教师应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应优化自身的教学模式,丰富自身传统文化知识素养,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进行中西方文化异同对比同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优良传统,传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学生在英语教学环境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更优越的条件。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M]:1.2.23
[2]新时代高中英语教学要将好中国故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8(09):21.
[3]浅谈中国传统节日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实践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20(09):176.
[4]初中英语教科书_Go_for_it_人教版_中国元素研究[J].名作欣赏.2018(15):78
[5]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生活教育.2020(2):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