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霞
德州市陵城区第一中学 253500
摘要: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提问和解疑的过程中激发兴趣,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帮助学生树立课堂主人翁的意识,能有效地帮助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问题教学;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应用
一、问题教学法应用于生物课堂教学的意义
(一)帮助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问题教学法需要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并且在与老师、同学共同合作探讨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地去思考,并逐渐养成串联知识点等自主学习习惯。与此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二)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课堂主人翁的意识。从问题教学法本身去看,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的是引导学生,组织课堂的作用,而学生则发挥着主导课堂进度,决定教师教案以及教学方法的关键性作用。从学生自主学习到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充分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地位。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问题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去提出自己的问题,提出个人的见解和看法,这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和做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地思考,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在过去的教学方法当中,教师起到主导课堂的作用。不能够及时地收到学生的反馈,这对于教师把握教学的进度以及学生掌握情况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而问题教学法把学生当做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可以从学生的问题以及思考的过程中去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而去决定课堂的进度和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问题设计的要点
2.1要提高有效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精准,语言清晰,合乎逻辑,使学生明确教师给出的信息,不能给学生的思维设置不必要的障碍。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构架、思维能力有所了解,问题应该适合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围绕教学目标,聚焦重点、难点来设置问题。由浅入深的设置问题,对复杂问题化整为零,分散难点。
2.2抓住认知冲突
认知冲突是教和学的时机。通过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与教师提出的问题间形成冲突,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当认知冲突产生时,学生会积极地搜索旧有的认知结构,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寻找更妥善的方法适应外在世界,以消除冲突,为认知结果的转换奠定基础。在必修3的试题中涉及这样一个问题,说高烧不退的病人,不能加盖棉被来增加排汗量。这和学生平常捂被子可以退烧,如果盖的少的话反而会更烧是相矛盾的。在讲“人体体温调节”这个内容时,让学生阅读教材上的“体温调节图解”,提出问题:体温升高时,主要的散热途径是?哪里是体温调节中枢?正常人体体温维持在多少度?发烧究竟是捂被子退烧呢,还是不该捂被子?平常捂被子烧就可以退,如果盖的少的话反而会更烧,这种理解的前提条件是病人的体温调节功能正常。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即生理恒温的“调定点”基本维持在37℃左右,有恢复正常体温的能力。而高烧不退的病人,这里所说的“高烧不退”即体温一直保持在相当高的一个温度值上。说明生理恒温器的"调定点"保持在38.5℃-41℃之间。加盖棉被不仅不会排汗,反而影响了体内热量的散失,使高温持续。所以应适当减少衣物,而不是加盖棉被。通过这样的问题,在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形成“不协调”,从而把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去。
2.3源于生活生产实际
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应该是从学生生活经验上展开思维,启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内驱力,从根本上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现与创新,主动参与整个知识构建的过程。例如“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这个内容的学习上,可以提出为何在农业生产上对作物实施轮作?何为轮作?轮作是通过影响哪个方面来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从而来提高作物的产量的?农业上的合理密植又是怎么回事?这样做的目的又是通过影响哪个方面来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的?套种又是怎么做的呢?另外还可以结合课本上提出的“温室大棚一般用什么颜色的薄膜?补充什么颜色的光源?”这些问题,加以扩展:为了提高作物产量,温室大棚白天采取什么措施?晚上又可以适当怎么做?原理又是什么呢?大棚常常用CO2发生器、施农家肥目的又是什么呢?这样的提问都是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只作为单纯接受知识的弊端,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4要紧扣实验现象
例如在《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这一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开始的“问题探讨”中的演示实验导入课堂。渗透装置可以用学生熟悉的鸡蛋的卵黄膜或者鱼鳔膜来替代玻璃纸作为半透膜,并介绍漏斗摆放、漏斗内外溶液,开始漏斗内外液面高度一致。
教师提出问题1:过一段时间液面后会有什么现象?实验现象可以帮助学生回答。教师继续提出问题。2: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教师演示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flash动画,解释这个问题的答案。紧接着提出问题3:如果用一层纱布或气球膜代替半透膜或者是烧杯中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现象会怎样?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大胆地提出渗透作用现象以及发生所需要的条件。教师提出问题4:水分子进出细胞是否也是渗透作用现象呢?从而引导出本节课内容,整堂课也可以围绕一个探究课题:动物、植物细胞可以满足渗透作用的条件,可以相当于一个渗透装置吗?这部分则可以通过红细胞的吸水、失水实验和萝卜条实验现象吸引学生。对于质壁分离实验,为了更清楚地观察到原生质层,可以让学生选择用无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胭脂红溶液为外界溶液。改变学生片面的认为只有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才能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2.5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
例如在《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一节内容中有一个论坛:转基因生物与食品安全、生物安全、环境安全。如果只是按照课本的正反观点讲述,就失去了更多的价值。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和学生一起质疑、解决。首先,可以由教师提出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然后学生分组,借助查阅书本、杂志、网络等资料,了解相关知识。在课堂上,由正方、反方学生阐述各自的观点,相互提出问题,甚至还可以推荐另一个小组学生作为裁判,教师只是在学生出现分歧、冲突过程中,适当疏导。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观点碰撞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自觉主动参与的欲望,才会充分发挥想象力,毫无顾忌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三、总结
“问题教学”模式给学生创设一种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思路,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多方位的信息交流,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当前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这种问题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艰辛努力。
参考文献:
[1]王瑜.生物教学中的问题教学初探[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7(1):104-106
[2]黄玮.高中生物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生物学教学,2009,34(9):30-31
[3]楼仙娟.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应遵循的基本特征[J]生物学教学,2010,35(11):39-40
[4]廖翔.生物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1,15(12):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