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兴芳
常州市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江苏 常州 213162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更是一个文化场。它的每一个角落,每一次活动,每一次对话,无不渗透着文化的气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改变着学生的行为方式,促进着学生优良品格的形成。因此,良好的班级文化对学生成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那么,怎样建设好班级文化呢?
一、润物无声,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
“孟母三迁”的历史典故告诉我们:一个和谐、向上的环境,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在班级中,我们可以通过打造班集体的“精、气、神”,创建一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庭,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一)精:把班级精心打造成一个家。
教室的环境设计,是班级文化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善于在班级创设一些特色小阵地:如绿色生物角,既美化了教室环境,又愉悦大家的身心;生活服务角,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纸巾、针线、各种日常药品;休闲娱乐角,可以是折纸、积木,也可以是课外图书……富有生活气息的班级,更能激发学生对班级的热爱。
(二)气:设立班级奋斗目标
班集体如果没有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所以,班主任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生设计班级奋斗目标,创作班歌,使班级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新学期我接受了一个差班。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认识到要带好这样的班级,必须从常规抓起,矫正部分学生的不良行为。因此,我组织引导同学们自主讨论,制定了班级管理的计划和目标。首先,学规范,抓规范,从仪容仪表开始;其次,树立班级正气,培养班级“模范”;最后,搭建平台,开展活动。通过对班集体目标的合理设计与落实,每位同学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集体荣誉感也逐步增强。
(三)神:用制度管理班集体。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健全班级规范,完善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班规的制定,可先由学生参照学校的规章制度,结合本班实际起草,然后集体商议,确定下来。
如我们班推行“值日班长制”。每天设值日班长一人,具体负责每天的考评。放学时,公布考核结果,并记入“常规考核表”中。为便于管理,每小组设值日组长一名,负责本组行为检查督促。班上人人都进入到了管理者、被管理者的双重角色,使学生体验到了管理者的难处,在作为被管理者时能自觉接受管理,消除了对立情绪,大大增强了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
精心的布置,整洁的教室,合理的制度……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教室,学生置身其中,不知不觉受到熏陶、感染,从而实现了良好的自我教育。
二、率先垂范,树立良好的班集体舆论。
良好的班级文化除了要有和谐的班级氛围,还要加强优良班风的建设。良好的班风犹如一处生命的绿洲,能让每个班级成员的心灵得到净化,使班级形成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
(一)班主任率先垂范。
班级精神是一个班级的核心和灵魂,是全班同学的精神支柱,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班主任作为班级的领导和管理者,更应该在班级精神的铸造上发挥主导作用。
1、班主任要成为孩子心灵的守护者。
小焦是一个自卑内向的孩子。六岁那年父母离异,生活在单亲家庭的他做什么都缩在人后,在班里几乎听不到他的声音,同学们也在私底下嘲笑他。为了唤起小焦的自信心,我创造机会让他代表班级参加课本剧表演。小焦不敢相信地望着我:“老师,我……我不会演!”“没关系,老师来帮助你!”放学后,我留在教室教小焦:吐字要清晰,发音要清楚,语调要抑扬顿挫……在我的悉心教导下,小焦勇敢地走上了舞台,渐渐走出了自卑。
班主任老师用自己示范性的人格和行动向学生传递爱的真情,会间接地影响孩子的心理。
2、班主任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人物,有时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期待的提问、一次真诚的谈话……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孩子,一个班级。
我曾经教过一个六(1)班,班级很差,无论参加任何活动均名落孙山,班级士气低落。在毕业前夕的篮球比赛中,他们又失败了,整个班级又一次陷入灰暗中。当天晚上,我在班级群里给全体同学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我称赞他们“虽然以一球之差输了,但输球不输人的精神将成为班级最宝贵的财富!”,鼓励他们“只要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没有越不过的山,过不了的河。”这信深深地感动了大家,使他们体会到被爱的感觉,班级重新焕发了生机。
(二)建立班级互动机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教育儿童通过对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班主任要善于在班级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还是上面的六(1)班。为了继续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我们在班级开设了“班级论坛”,针对班级中出现的真人真事,引导大家评论。如小董的妈妈受伤住院,无力支付医疗费,号召大家为他出谋划策;小徐同学花钱大手大脚,还在食堂倒卖鸡腿给同学赚钱,引发同学热议;小何同学在美术课上不听讲,面对老师批评满不在乎,引起大家一片公愤……这些来自班级的真人真事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道德震动。班级风气大大好转,在毕业考试中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良好的群体风气能产生一种“势能”,一种感染力量,它是群体的凝聚剂,个体优良品质的催化剂。学生们在这种集体风尚的感染下,很容易形成关心集体、体贴他人、规范自我的主动意识。
三、寓教于乐,开展立体的班集体活动。
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不仅活跃学生的身心,更能培养他们的奋发进取的精神。我们要善于根据现代教育发展形势,开展家庭、社会、学校相结合的立体活动模式。
(一)班队活动促成长
学校是教育的第一线,班主任要紧扣学生思想动态,找准学生内心的“兴奋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让他们在笑声中、歌声中陶冶情操,提高认识。
2012年,我所带的班级被评为“全国优秀班集体”,全班无不欢欣鼓舞,同时骄傲自满也开始滋生。我组织开展《一粒牛肉糖》的班队课。我给每位同学发了一粒牛肉糖,让同学们细细品味其中的选味。细嚼慢咽后,学生嚼出了牛肉糖的美味在于它有韧性,嚼出了有苦才有甜,嚼出了有恒心万事可成。此后,班上的同学变了,变得谦虚懂事了,勤奋刻苦了。
(二)家庭教育乐陶陶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校联手,形成合力,是孩子成长的福音。
小张同学上三年级了,可自理能力很差。为了帮助小张,我们与家长沟通,布置“自理作业”:穿衣叠衣、穿鞋系带、吃饭洗碗、撑伞收伞、梳头洗鞋……每周五在班级开展竞赛,看谁在家里练得最认真。家长们纷纷拍手叫好,从孩子的“保姆”摇身变为严格的“训练员”。一个月后,在“自理能手”比赛中,小张一路过关斩将,夺得“自理小能手”的桂冠。
充分挖掘家庭教育的资源,让家庭活动健康有益,孩子能成长得更快。
(三)实践活动益处多
学生的发展不能局限于校园中,班主任还要有意识地拓宽儿童活动的天地,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广阔的天地。
有一阵,我班同学在食堂用餐的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我特意组织开展《粮有道,俭养德》活动。我带领孩子走进饭店、餐厅;引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了解我国粮食现状不容乐观。第三步,引导学生走进田间地头,了解水稻、小麦生过程,并学习制作各种美味食品。孩子们终于明白 “我们都是社会的主人,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就要做勤俭节约风尚的传播者,”是啊,一百次耳提面命的灌输,比不上一次自我的体验。
班级文化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果我们用文化的氛围熏染学生,用文化的理念统领班级工作,用文化的互动来影响学生,一定能催开满庭桃李,收获一路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