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莹
深圳市龙岗区宝龙学校
【摘要】何为“完整教育”?“完整教育”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是怎样的?基于“完整教育”理念下,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实施情感教育?基于情感教育的定义、机理和过程的研究,我们大胆提出情感教育的范式——“意象生成,体验表达”。
【关键词】完整教育 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范式
一、“完整教育”
“完整”一词出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完整的人”这一概念具有深刻的内涵。我校提出“做完整的教育,培养完整的人”核心理念,旨在培养完整的人,即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人。
二、“完整教育”理念下的语文教学
既然要培养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人,那知识教育(知)、情感教育(情)、自我教育(意)、行为教育(行)必然是“完整教育”的四大支柱。情感教育作为四大支柱之一,开展情感教育是培养完整的人应有之义和必要之举,也是“完整教育”下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现如今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逻辑,轻情感审美的现状。然则,认知与思维教育,情感与审美教育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中提到:“‘逻辑-认知’与‘情感-体验’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过程。因为,情感-体验活动构成逻辑-认知活动的动力系统;逻辑-认知活动促进情感的分化,提高情感思维与情感交往能力,升华人的情感境界;逻辑-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组合产生‘总体大于部分’的系统效应。”可见,认知与思维教育、情感与审美教育缺一不可,并互为助力。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实践具有重大意义,其价值在于提高学生的情感能力和审美能力,尤其是提高对语言文字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文字审美观念。
三、基于“完整教育”理念下,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实施
(一)“情感教育”定义
首先,必须强调的是,我们所说的“情感教育”是基于“完整教育”理念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基于文本解读,为了提高学生的情感能力和审美能力所实施的情感教育途径。
(二)“情感教育”机理
其次,情感因其内部体验的隐蔽性和独特性,其生发过程是非常微观的,我们只有弄清楚其微观机理才能真正做好情感教育实施,接下来就从三个维度进一步谈谈我们对情感的理解:
1.情感能力
这里指的是人异于逻辑认知的特殊认知功能,属于存在认知,它是以感受与体验等方式直接地、直观地获得事物意义。具体包括:
移情能力:移情,本来是一个人在观察另一个人时,产生的与被观察者相同的情绪体验,即所谓共鸣。这里具体指一个人对语言文字,包括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师生表达出来的语言文字产生了共鸣,所产生的与语言文字相同的情绪体验。
辨析能力:因为情感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所以辨析能力显得尤其重要。辨析,首先是对人情绪的辨认和分析,辨认出喜、怒、哀、乐等基本情绪,辨认出羞愧、轻蔑、苦恼等复杂情绪,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其次,是对语言文字背后表达情感的辨认,分析其内涵。
感受能力:具体指对所创设的情境的感受,对文本中语言文字所生发的感受,对学生或老师表达出来的语言文字的感受等。
表达能力:主要指对情感的表达,其方式包括语言表达、情绪表达、肢体表达、神态表达等。
2.情感表征
感受与体验是人独有的复杂功能,它通过调动内、外感官将外在的信息与内在的情感经验相联系,从而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情感体验或使情感得到升华,这个过程主要以图像语言为直接载体。
3.情感过程
朱小蔓提出:“情感教育是在教育指导下,个体情感世界发生变化、人生经验发生改变的过程,它由情动-感受、体验-理解、价值体系化-人格化三个相互联系并相互过渡的过程构成,三者之间是后者包容前者的递升关系。”
情感过程具有其复杂性,有外化和内化两条基本途径。由内而外是人对情绪、情感的表达过程(外向性展现过程),包括移情、情绪外化表达、用内在标准对外在事物进行评价等。由外而内则是对事物的感受和体验过程(内向性体察过程),包括辨析、感受与体验、想象等。
(三)“情感教育”范式
基于以上对“情感教育”的理解,我们提出基于“完整教育”理念下,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实施的基本范式——“意象生成,体验表达”。
1.意象与生成
(1)何为意象
首先,何为意象。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叶朗《美学原理》中提出:“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也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美在意象。”美学研究者们都达成一个共识,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而这种审美体验过程主要以图像为基本载体,这就是生成意象的过程。
必须强调的是,我们所说的“意象”是宽泛意义上的意象,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加工过的图像、情境、场景等丰富的内容,即包含郑板桥所说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三者内容。
(2)意象生成过程
其次,意象生成是人在感受直觉下经由物象、表象及想象生成情景交融的意象的过程,是外感内应、主客融合的过程。对内,它需要内在敞开、需要主动的移情和感受、需要神思和想象;对外,它需要参照情境创设和诗化语言的运用、努力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各种艺术形式以及人际情感的感受力。
那在语文教学中意象是如何生成的?主要通过创设情境,即通过图片、视频、诗化语言、神态表情、肢体动作等触发学生内心情感经验,使之产生新的情感或情感得到升华。例如,我们在教学《乌鸦喝水》时,可以通过图片搭配诗化语言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感知小乌鸦发现水的欣喜,喝水的迫切,喝不着水的焦急,为学生得到“处事要沉着冷静,善于思考”的启发作铺垫。又例如,我们在教学《钓鱼的启示》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情感,可以通过语言、表情和肢体动作创设钓鱼的情境,让学生真实体验钓鱼的过程,尤其引导学生感受时间的流逝中自己的真实感受,充分发挥想象,与文中的“我”产生情感共鸣,为之后体会“我”不愿意把鱼放回去的内心冲突做好铺垫,从而真正明白父亲对“我”的道德教育。
2.体验与表达
(1)体验
是指人对感受的进一步深化,是对感受的感受,是以意象为对象的感受,是对意象意蕴的感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体验能力是需要后天教育的,借助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生成意象后,还要引导他们对意象意蕴进行感悟,生成新的情感体验,这一过程主要通过追问完成。例如我们在教学《去年的树》时,要抓住两次“看了一会儿”进行追问:鸟儿睁大眼睛看着灯火,仿佛在说什么?通过对意象意蕴的感悟,学生对鸟儿与树的深厚友谊也就有了更深的体会。
(2)表达
情感表达过程是情感由内而外输出的过程,形式有语言传述:朗读、情感表达等;也有表情展示、表演、意象直接输出等。例如,在教学《寒号鸟》时,引导学生用表情体会“冻得直打哆嗦”的样子,然后再让学生表演读:“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这就是朗读与表情输出。又例如,在教学《晏子使楚》时进行课本剧表演,这就是表演输出。无论是哪种表达方式,只要能够将情感表达出来,那就说明学生已经将外在信息与内在情感经验进行了有效联系,形成了新的情感体验。
“生成意象—体验—表达”是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完整过程,只有经过这个完整的过程,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基于“完整教育”理念下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范式——“意象生成,体验表达”是我们在进行相关课题研究时大胆总结的,目前还不是特别系统和严谨,今后我们也将继续思考与实践,争取取得更突出的成果。
【参考文献】
①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第2版;
②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
③涂源安《“完整的教育”阐微(五)》,校刊《倾听花开》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