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战角度出发论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以“形意拳”为例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1期   作者:郭晓亮
[导读] 中国传统武术源于实战,但进入到新中国以来
        郭晓亮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中国传统武术源于实战,但进入到新中国以来,以讨论训练为主的传统武术训练方式让中国传统无逐渐出现了偏科现象,长期缺乏格斗实战经验的传统武术拳师在擂台比赛中的快速落败,让普通民众认为中国传统武术是“花拳绣腿”,缺乏实战能力。本文通过运用 运用文献资料法以及笔者自身的形意拳练习经验,来讨论和研究,对提出在套路推广的基础加强身体素质及实战训练来推广和发展中国传统武术。
关键词:传统武术;实战;武术发展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 from a Practical Perspective
——Take Xingyiquan as an example
Guo Xiaoliang

Abstract: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 originated from actual combat, but since entering the new China,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training method based on discussion training has gradually mad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henomenon without partiality.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boxers who have long lacked combat combat experience have been fast in the competition. The defeat has led ordinary people to think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wushu are "flower fists and embroidered legs" and lack practical abilit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and studies the use of literature methods and the author’s own Xingyiquan practice experien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wushu by strengthening physical fitness and practical training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promotion.
Keys:Traditional wushu;  Actual combat; Wushu development

        近期,电影《叶问4》大火,片中叶问最后一战的胜利也让观众大呼过瘾,但看完电影之后,我们便陷入了一些思考之中,片中除叶问之外的“中华总会”其它门派的拳师为何不堪一击,除去导演的刻意安排,这些拳师的实战能力究竟如何,再延伸,中国传统武术的实战性究竟如何,是我们作为武术相关人士所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当MMA爱好者徐晓东发出“武术打假”的声音,约战“雷公太极”魏雷并获胜后,有关中国传统武术能否实战的争论有愈演愈烈之势。拥护传统武术的人士认为,真正的传统武术高手没有出场,徐晓东的胜利完全是因为没有碰到真正的高手;反对者则认为,中国传统武术已经只剩下了“花拳绣腿”失去了真正的实战价值。那么中国传统武术是否还能实战,实战价值究竟如何,便是本文所要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本文的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主要通过阅读武术以及形意拳相关文章,以形意拳为例,从实战的角度研究和讨论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
1.有关“形意拳”的实战记载
        形意拳与太极拳、八卦掌、少林拳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拳,自诞生以来,一直都已实战著称,其有名的实战记录也比比皆是。广盛镖局戴氏心意拳传人戴二闾在沧州“喊镖”,引来了与尹玉文等沧州武师的“以武会友”,心意拳也因此名声大振。“半步崩拳打天下”的郭云深更是为武林人士所熟知。形意拳拳师车毅斋在天津战胜日本剑术高手。“单刀李”李存义曾在北京打败号称世界第一的白人力士,获得政府赐予的一等金质奖章,并参加义和团率众夜袭天津老龙头火车站,痛杀守站俄兵。郭云深传人孙禄堂在他年近半百时,曾信手击昏挑战的俄国著名格斗家彼得洛夫,年逾花甲时,力挫日本天皇钦命大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又一举击败日本5名技术高手的联合挑战,故在武林中不虚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的美称。
        可见形意拳的名声,是靠实战打出来的。但是,近三十年来,形意拳为代表的的传统武术的实战能力却越来越受到国人质疑,尤其是最近十年,以MMA为代表的擂台格斗运动的大火,让现代中国观众近距离的接触到了实战格斗,因此对几十年来一直没有擂台经验的传统武术能否实战提出了更多的质疑声。
2.“徐雷之战”反映的中国传统武术现状
        “徐雷之战”便是这个质疑之下的产物,而徐晓东的胜利似乎更加确切的在向世人证明,中国传统武术已经失去了实战性。先不论魏雷的“雷公太极”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武术太极拳,单从比赛结果来讲,会让更多的武术圈之外的普通人士认为中国武术缺乏实战能力。这也是目前中国传统武术所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困境。
        笔者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习练者,从平时练习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同样的一切问题,拳师在传授武术时更多的时间是在强调个人练习,体会整个动作的整体性、连贯性来追求传统内家拳的“整劲”;讲述各种招式的具体含义,在“喂招”的基础之上来进行拆招解析,让我们更加直观深刻的来理解动作;套路练习也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完成对各种武术内容的记忆和掌握。这些具体的讲解与传授方式都是为了我们更好的去掌握传统武术的技法动作,进而提高自身的武术修为。这些练习都是武术练习所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提高武术技艺所不可缺少的。
        但是,我们确实在实际的练习中基本没有实战对抗性的练习,更没有擂台格斗的经验。擂台格斗无具体套路,双方形势瞬息万变,能够利用所学技法击中对手的机会往往都是转瞬即逝,我们绝大多数传统武术的习练者只有套路级功法训练,很难抓住这种机会,因此在与长期进行格斗训练的选手的比赛中落败也是清理之中的事情。另一方面,擂台格斗选手,为了提高自己的战斗力,在进行基础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基本身体素质练习的基础上,也会进行抗击打训练;反观传统武术的习练者,平时的训练是以套路训练为主,功法训练为辅,基本身体素质训练比较少,抗击打训练更是几乎没有。电影《叶问4》中军营空手道教练大闹中秋晚会,各门派拳师在技法及招数上大多都占尽优势,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也正是反映出了我们传统武术习练者擂台格斗时的现状,缺乏过硬的身体素质和抗击打能力。

因此,不论是魏雷也好,还是其他跟徐晓东比武的门派选手也好,与对手实战经验以及身体素质上的差距,在赛前就已经让比赛的结果失去了悬念,这个结果为我们传统武术的传承者敲响了警钟,
        技击格斗是中国武术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而传统武术习练者长期缺乏实战训练,缺乏身体素质和抗击打训练,让传统武术离“技击”越来越远,最终将导致传统武术逐渐走向灭亡。
         3.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的主要存在方式
        提到了传统武术,我们就必须先搞清楚武术是什么,目前我国对武术的新定义是“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先不论这个定义所引来的各方面争论,但笔者认为,其对武术基本运动形式的描述是完全正确的,包括了套路、格斗、功法三个方面。传统武术也是武术,因此基本的运动形式也应该是包括套路、格斗、功法三个方面的。
        传统武术在其产生、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在不同的社会阶段会有不同的发展形势和发展方向。以形意拳为例,形意拳源于明末清初,但与晋商结缘才是形意拳声名远播的最重要因素。因晋商的兴起,晋商家族安防的需要,山西本地的形意拳拳师便是保镖、护院工作(戴二闾为广盛镖局镖师、李洛能也曾在孟綍如家中护院等)最合适的人选。形意也是在这时声名远播。清末民初,国家处于危难之际,形意拳拳师也活跃在了这个历史舞台,于擂台上多次挫败西方列强。新中国以来,国家和平发展的道路让人民过上了安稳的生活,以形意拳为代表的传统武术不再是保镖护院的必修技能,传统武术也因此逐渐失去了它的实战环境。因此国家为保护和发扬中国传统武术,在以技击动作为核心的基础上,将传统武术的健身、文化、艺术等价值加以挖掘深化,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见的传统武术。
        但是中国传统武术的在现代社会的具体以何种形式存在呢,以笔者作为形意拳习练者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首先,平时练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五行拳、十二形拳等套路及单式动作的练习,器械练习也基本上是以套路练习为主。在以师徒传承为主要传承模式的情况下,首先师父通过尽力尽力的传授,利用假设的方式来讲解每一式动作的具体练法、用法来帮助我们更加直观的来理解动作;其次,师父会提醒我们来通过对练套路来熟悉这些动作的基本用法及使用环境;第三,师父让我们通过功法练习“抖大杆子”“抖大枪(形意拳脱枪为拳)”的方法来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及对拳术的理解;第四,为了能够更好的理解形意拳,师父还会在平时的交谈中来跟我们讲述“形意拳”的理论内容。管中窥豹,中国传统武术目前的传承及存在方式也是这样的,甚至有些拳师在授拳时仅仅只有套路传授。
        因此,笔者认为,目前中国传统武术的主要存在方式以套路练习为主要内容,穿插功法练习及理论学习,缺乏实战训练(包括实际格斗训练及实战格斗所需要的抗击打、力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的训练)。
4.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方向探究
        面对中国传统武术目前存在方式的现状,为了提高传统武术习练者的实战能力,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武术,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广和发扬中国传统武术。
        第一、应当肯定现在传统套路以及功法训练的合理性,它是各个门派老一辈拳师对拳种核心技法和内容的综合,能够更好的继承和保存传统武术原来的面貌,便于传统武术的传承。如形意拳三体式、混元桩等桩功练习能够提高习练者的基本腿部力量,为形意拳的练习打下良好的稳定性基础;五行拳和十二形拳等单练套路,能帮助习练者牢记每一式的基础内容,而不容易出现遗忘;安身炮、十六把等对练套路能帮助习练者更加清楚的理解一些基本技法使用方式和使用环境;单式动作的反复练习体会,能让习练者加深对每一式动作的理解,提高习练者的技艺水平,逐渐达到形意拳所要求的“六合”,发出“整劲”;“抖大杆”“抖大枪”等功法练习,能够进一步加强习练者对“整劲”理解,提高习练者的整体功力,达到事半功倍的练习效果。这些传统的练习方法都都应当继续保持和发扬。
        第二、身体素质的训练,从古至今都不得缺少,现在传统武术在这方面缺失也是传统武术习练者实战能力弱的主要原因。因此,应该在套路及功法训练的基础上,加强一下几个方面的身体素质练习。①力量训练,武术中的力量练习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古人有举石锁、拉硬弓等方法,现代社会,我们有更加科学的训练方法和训练器械,应当合理利用这些资源,根据传统习练者的自身情况,提高习练者力量素质,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②耐力训练,在冷兵器时代,武术练习有以跑步爬山、负重跑步能形式,这些训练方法仍然适用,跑步是最基础和最有效的方法,作为武术训练的基础、长跑训练也应当加入到武术基本训练之中。③速度训练,武术训练的速度有其独有的特点,因此传统的训练方法更加适用,[1]长江大侠吕紫剑蹭队中国传统武术拳术速度有过描述,中国传统武术讲究技巧,拳术速度训练讲究出拳如抽鞭,人顺我背,注重整体。如形意拳中的猴形就是针对速度、灵敏素质的练习。④柔韧训练,柔韧训练是武术练习的基础,武术中有“筋长一寸,力巧三分”的说法,因此,应当继续保持并加强这个基本素质的练习。⑤抗击打能力的练习,这个练习也是所有的身体素质练习中最需要加强的,实战格斗上能否战胜对手,不但取决于双方的格斗技艺高低,抗击打能力也是重要的决定因素。现在传统武术习练者缺乏这方面的练习是他们在擂台格斗中处于下风的关键因素。武术自古以来武术就有排打功的训练来提高习练者的抗击打能力,这些都练习应当加入到习练者的日常训练内容之中。
        第三、在套路练习的基础之上,加强实战训练。实战训练是提高习练者实战能力,加强对传统武术技法理解和运用能力最好的方式。以形意拳为例,在安身炮等对练套路的练习中,有各式各样的技法运用方式,但套路毕竟是程式化的训练,应当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一周安排一到两次)插入实战练习,实战双方在有一定护具保护的条件下,进行对抗性练习(同时利用现代手段视频记录),并且在比赛后,师父通多对实战情况的观摩,找出习练者在实战对抗中能够合理利用拳术技法的瞬间对其予以肯定,并根据其在实战中所表现出的不足来指导徒弟下一阶段的训练,进而提高实战能力。如有条件,尽量安排习练者与师兄弟之外的武术习练者(包括外地本拳种习练者、其它拳种习练者、散打练习者等其它一些格斗训练者)进行实战的交流切磋,进而提高习练者自身的实战能力以及对自己所学拳种更加深刻的理解。
5.结语
        中国传统武术的推广和发展任重而道远,我们不能因为一场本就实力悬殊的比赛结果而认为中国传统武术不能实战,也不能盲目的活在对武术先辈们的辉煌战绩中而忽略现在习练者实战能力的缺失。传统武术的推广,需要真正有实战能力,并将传统武术技法运用于实战格斗的传承者来为传统武术的实战能力正名,并与武术的文化内涵、健身功效想配合来多方面共同为中国武术的推广做出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勇,潘壮丽 传统武术体能训练与现代体适能训练比较研究[J] 中华武术·研究,2018.2:15-17;
[2]蔡峰,张建华,张健传统武术的价值定位及未来发展思路——基于“徐雷对战”的新思考[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7,33(3):105-108;
[3]段丽梅,戴国斌 明清山西形意拳传承研究[J] 山东体育科技,2014,36(1):23-27;
[4]侯天发 传统武术技击实战现状探析[J] 武术研究,2019,4(6):48-50;
[5]王孟义,刘洋 暴力美学视野下传统武术的技击性[J] 武术研究,2019,4(2):53-55;
[6]乔凤杰,王刚 多元化、专业化、系统化——论传统武术的发展方向[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7):119-125;
[7]陈晴 对当代中国武术发展的思考——由徐晓冬约架事件谈起[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8,34(2):55-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