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仙玉
深圳市南山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实验学校 518000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力求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重要基础。但面对中考压力,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仍然存在机械化、形式化、简单化等问题,难以真正提升学生学科素养。为达到道德与法治课的目标,实现它真正的教育意义,应力求在教学内容、形式、作业、评价等方面做到“活”,使学生对课程感兴趣,提升学习效果。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活”
道德与法治课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以立德树人为主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普及法律常识。其定位是未来合格公民的启蒙课,教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然而面对中考的压力,一些教师上课只是机械地讲解知识点,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热情下降,偏离了道德与法治课本身育人的宗旨。因此,如何让道德与法治课活起来,需要我们深思。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活”:
一、内容贴生活
美国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以学生生活为基础”。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理论性强,讲解时应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选取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区的生活内容作为教学素材,如学生常看的书籍、了解的时事、熟知的名人事迹、追捧的电视,或者学生的亲身经历,做到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再走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教学内容越贴近生活,让学生感觉越亲切,上课便越有话可说,有事可想,才会引起共鸣,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一课时《感受生命的意义》,教材内容理论性强,晦涩深奥,学生较难理解。因此,我从学生实际出发,课前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列举几件对自己意义重大的事件,并思考这些经历对你的生命有着怎样的意义?随后在课堂上设置小组探究活动——“导演生命华章”,为自己设计未来,并说明你设计的未来生活是如何体现生命意义的?同学们小组合作,图文并茂地展示未来的自己。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切身体验如何发现和创造生命的意义。如此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着眼于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来设计课程,才更容易走进学生心里,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角色,滋润学生心田,成就一堂有深度、有温度、有新度的课。
二、形式要鲜活
谈到道德与法治学科,很多人立即联想到“说教”,更反感老师讲“空、大、上”的道理。《新课标》强调“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因此上课形式要突破传统模式,适时地融入一些活动,辩论赛、课本剧表演、演讲、摄影展、小游戏、模拟法庭、知识竞赛、思维导图等均可运用到课堂中,让学生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积极参与其中,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出认知,加上老师的指导,再反过来影响学生的言行,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这样的道德与法治课才能真正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发挥“育人”和“导行”的职能。
例如,在讲解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课时《青春的情绪》时,我将电影《泰囧》中徐峥买彩票中奖前后的情绪变化较大的片段进行剪辑,播放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视频内容,小组合作绘制出徐峥的情绪波动图,说明他的情绪变化情况。下图为学生小组合作的成果展示:

整个活动过程中,同学们学习热情高涨,参与度极高。视频内容幽默搞笑,活动形式鲜活有趣,通过合作画图即可总结出:情绪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复杂多样的特征。
三、作业需灵活
道德与法治课的作业无论在时间还是内容安排上都要力求“灵活”。时间上不仅仅局限于课后作业,可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前、课堂、课后有选择性地布置作业。课前作业可以参考合作式、观察式、查阅式、笔记式预习作业等。课堂作业应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形式可以有游戏型、表演型、书写型、创造型等多种形式。课后作业力求提升其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尤其是开放性和实践性的课后作业对学生巩固课堂知识,以及理论内化等方面起着重要性作用。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课时《爱在家人间》,重在让学生体验、感受父母的爱,进而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学会与父母和谐相处。因此,课堂作业应力图触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同时还需兼顾课堂所学内容,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理论的统一。针对以上内容和目标,我设计了如下作业:
1、他很爱她。她细细的瓜子脸,弯弯的娥眉,面色白皙,美丽动人。可是有一天,她不幸遇上了车祸,痊愈后,脸上留下几道大大的丑陋疤痕。你觉得,他会一如既往地爱她吗?( )
A.他一定会 B.他一定不会 C.他可能会
2、她很爱他。他是商界的精英,儒雅沉稳,敢打敢拼。忽然有一天,他破产了并因此一蹶不振。你觉得,她还会像以前一样爱他吗?( )
A.她一定会 B.她一定不会 C.她可能会
亲爱的同学们,你是否潜意识里把题目中的“他”和“她”当成了恋人关系呢?现在我们假设一下,如果第一题中“他”是“她”的父亲,第二题中“她”是“他”的母亲;你还会坚持原来的选择吗?你的答案是1._____;2._____。
请结合本题感悟和本课所学内容,思考并填写:父母对子女之爱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作业题目内容新颖别致、生动有趣,能立即吸引正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让学生在激发兴趣的同时有所感悟,并从情感上升到理论层面,完成情——理的升华。
四、评价求全活
道德与法治课评价的目的不应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或给学生一个“交代”而已。应当树立促进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观。评价不仅代表一个学习阶段的结束,更是下一个学习阶段的开始,即对学生起到诊断、激励和改进的功能。这就要求我们道德与法治课的评价要“全活”。
首先,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自己、同学、老师、家长都可参与评价,再将各评价进行对比结合,让学生对自己有更加全面、客观和准确的了解。
其次,评价内容多元化。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这就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传统的理论考核,还要有思想进步、能力提升以及情感价值观的完善等等。
最后,评价形式多元化。除了传统的理论考试外,也可采用小组合作汇报、实践报告、成长档案、问卷调查、手抄报等丰富多样的形式。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教育界都在试图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中的关键就是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我认为通过以上四个“活”,最终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进来,成为课程的主体,使课堂能够更贴近生活、更面向现实,真正地让道德与法治课“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