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悦(学生) 赵宝玲(指导教师)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茄子河区北兴中学
很多人认为道德与法治学习很简单,只需要简单背诵复习就可以,因此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并不重视,每次考试都会信心满满的说:这次我全都答上了,一定没问题!或是平时不坚持复习总结经验,自以为是地写满试卷,得意洋洋。但结果却与想象中的截然不同,本以为自己考90分一定没问题,但事实上只得了80多分,还一脸茫然。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可不是靠投机取巧取得好成绩的。学习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如果不坚持预习、复习、总结经验,即使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和准确的学习方法,那也无法达到学习的顶峰。
荀子《劝学篇》中有句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话的意思是说千里之路,是靠一步一步地走出来的,没有小步的积累,是不可能走完千里之途的。引申开来,就是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畏艰难,不怕曲折,坚忍不拔地走下去,才能最终达到目的。其实,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需要一种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学习更不例外。而学习又是一个慢工程, “坚持”又是在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良好心理品质之一。
一、坚持“预习”的习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要持之以恒,只有形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提前预习新的知识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从而使自己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也能帮助更好地掌握问题,有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如果不深刻理解就会导致知识点不清楚而出错。因此我认为要坚持“预习”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初读教材,预习时可以利用框题、标题、不同字体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体系,以便有轻有重、有精有粗地阅读教材。对有疑问或是看不明白的内容,要做好标记。如预习《坚持改革开放》一课时,标题有“改革开放促发展”“中国腾飞谱新篇”两个标题,明确每个标题的内容。
2、再读教材,以预习提纲为依据,边读边思,在课本中找出答案。“改革开放是怎样促发展的”“中国腾飞的表现”“中国腾飞的原因”“中国腾飞证明了什么”初步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和思路。
3、做好笔记:
预习可以根据“学习任务单“或“微课”做好笔记,用铅笔标记在课本上,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找出并确定书上的核心词、关键句,再用彩色笔划在书上。对教材上不理解或含糊不清的地方可以在书边打上“?”。也可以记在预习笔记本上,以便上课时向老师提出或注意听老师讲解。
4、勤思善想(发现问题)
预习的关键要善于“思”,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新旧课之间有什么关系,和过去的什么知识类似。在这一过程中同时还培养了同学们的思维品质。在预习中,不仅要关注知识,还要关注教材本身是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掌握初步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根据预习的内容,课堂要认真听课,然后查漏补缺确定学习的重点。
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起始阶段,只有坚持一个时期才能看到效果。
二、坚持“复习”的习惯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就是说,复习过去的知识能得到很多新的收获。“复习”贵在一个“恒”字。复习也是一种意志力培养的过程。只有持之以恒,认认真真用心去做,才能有所收获。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点来进行查漏补缺,找到自己的弱点,完善不足。
以前我都是在每次考试前才复习所有题目,如果题少还容易些,但需要复习的问题多了,“临时抱佛脚”就不管用了,复习到很晚才休息,容易导致考试状态不佳而想不起来知识点,因此,及时坚持复习很重要!
一、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复习
我认为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是一个不错的复习方法。这样可以使思路清晰,更容易记忆。如复习八年级上册《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一课时,内容比较抽象难于理解,我就根据知识体系的主干与分支相互之间的关系绘制了思维导图,这样复习一目了然,重点突出我很快就掌握了知识点,并在头脑中形成了深刻的形象思维,内容掌握的牢固,而且不容易忘记。同时在复习过程中,一方面要立足教材,夯实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又要适当做一些训练题,两者结合才能取得好的复习效果。不论是学习基础知识,还是做练习,都不能机械死板,要能举一反三,做到学“活”、练“活”、思“活”,拓展思维。
2、复习要有严格的时间管理
对于一个学习者来说时间非常宝贵,时间意味着效率。何时应该学习,何时应该休息,既能够保证学习质量,又能确保在紧张的学习中张弛有度。学会管理时间,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都会令你受益匪浅。“复习”不是意味着在某个学科或者某个知识点上无限地花费时间,而是要严格控制每个任务的完成时长,比如,完成作业所花费的时间要控制在两个小时内,这两个小时就是要集中全部的精力完成作业,不被手机打扰、不吃零食。在完成一个任务后,可以稍作休息和调整,而后进行下一个时间段内完成另一项复习任务。
3、复习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复习遇到疑难问题,不及时解决更待何时。有很多同学在分析解决问题上非常抵触,忽略了“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特别是对自己不擅长的科目,就更加不爱提问,这样的习惯会导致问题越积越多,“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分析解决问题是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好的复习效果的利器。通过别人的讲解,你很快就会发现自己解题思路的问题,比“闭门造车”要高效太多。另外,讲解过的题目在自己心里也会印象深刻,再看到类似的题型,马上就会反应过来,也能够找到相应的解题方法。养成复习好习惯,不仅在最终的期末复习阶段让你更加省力,更加高效,在平时的学习中也会倍感轻松。
三、坚持关注“时政”的习惯
学好道德与法治最核心的特点就是要与当前热点时政新闻结合,坚持关注时政,利用空闲时间多了解社会、关注国家的发展等重要信息,理论与实际结合这样更有利于道德与法治学习效率的提高。如学习《坚持改革开放》一课时,可以结合当前时政内容“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上海浦东开放30周年”取得的成就以及取得成就的原因”联系;学习“法律、依法治国”时,与新颁布的“民法典”联系,民法典是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学习《凝聚价值追求》的“民族精神”时,要知道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所以与当前的“抗疫精神” “抗美援朝精神”联系;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与“感动中国人物”以及生活中具有优秀品质的人物联系;学习《走向共同富裕》时,与当前的“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结合;学习《创新驱动发展》一课时,与近几年国家取得的科技成果如“嫦娥五号”、“奋斗者号”、“天问一号”、“北斗导航”等内容联系。这样通过观看时政、学习时政能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让学习内容更有价值有意义,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得。
除此之外,还要保持认真端正的学习态度,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去学习,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非常有价值的话:"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出来,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一生受用不尽"。在这里习惯我理解为“坚持”的结果。我们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做学习的主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学习中感到枯燥在所难免,有的同学也知道学习很重要,但是学习累了,作业多了,就失去学习的兴趣,就变得懒惰而半途而废,导致最终一无所获或收益甚少。究其根本,就是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乌龟坚持获得了兔子的荣誉,愚公坚持而让山移”。我们要学有所成,就要坚持学习。要有毅力,有恒心,相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们站在此刻的起点上,坚持到底,永不言弃。珍惜初中的美好时光,用今天的刻苦,铸就明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