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价值观于知识传授中,强化思政课实效性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1期   作者:任绒
[导读]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任绒
        (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省西安市,710063)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育中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中”[[[]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2019-03-19.]],突出强调了价值观引导与知识传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从知识传授的角度分析所形成的价值观引导,对于我们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从知识传授角度所形成的价值观影响因素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任何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和体系。通俗来讲,价值观是人们关于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基本观点,是区分好与坏、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的总观念。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价值观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与生俱来的,必定会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
        第一,学校方面,大学生这一群体不同于需要灌输教育的高中生,他们是具备一定理性思维和较为丰富理论知识的群体,尤其是进入信息全球化以来,在网络多元化的背景之下,各种社会思潮不断交锋,冲击着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从而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那么高校思政课承载着对大学生的价值引导任务是重中之重,高校思政课要一定建立在深厚的学术基础和实践创造之上,借助知识的理性力量以及实践的感性滋养来增强思政课的穿透力和感召力。
        第二,社会方面,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影响之下,市场经济体制给当代中国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受益,但同时也滋生了很多的不良社会风气,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不断盛行,在个人利益至上的社会风气中,人们的价值观严重扭曲,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更容易受到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影响。为此思政课要以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流价值,学习红色文化,增强学生“四个自信”意识。
        第三,家庭方面,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人的价值观形成具有早期性,在进入社会和学校之前,人们的价值观已经形成,但是不太成熟,这一时期价值观形成受父母的影响最深,父母想尽一切办法给孩子优厚的物质生活,忽略其精神世界的满足,孩子难以对社会事物形成正确的认知的理解。要弘扬优良家风,重视家庭建设,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从而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
         二、从知识传授的角度所形成的价值观特性
        第一,自主选择性。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要正确认识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就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价值观作为人的思想领域,是一种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从知识传授角度出发,传授的理论知识需要使人们作出正确的选择,一方面,人们可以选择能够满足自己需求的价值观来规范自己,从而推动着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另一方面,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缺一不可,发挥自主选择性一定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尊重主客体之间规律,价值离不开主体的需要,也离不开客体的属性。
        第二,真理认同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学中提出的八个统一,其中思政课教学中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不仅是一个理论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行动问题。理论认识为实践行动提供了基本遵循,实践行动又有其独特的现实规律丰富了理论认识。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总是包含着对一定真理和价值的追求,认识的任务就在于通过实践不断克服无知和谬误,发现真理,并在真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有效的改造客观世界,从而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和价值观能给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导向,也体现了认识论中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使得思政课成为一种成功的实践活动,必须既要体现真理尺度也要体现价值尺度,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因此,从知识传授角度出发所形成的价值观具有真理认同性。
         三、如何强化知识传授对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形成
        第一,高校思政课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将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处理好知识教育之“显性”同价值引导之“隐性”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必须通过知识传授体现价值,因此教育是价值引导下的知识传授,这也集中阐明了价值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内在关系。所谓价值性,是指思政课教学具有塑造学生价值观的本质特征,重在回答教育有没有用、有什么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所谓知识性,是指思政课具有满足受教育者对科学知识渴望的内在要求,重在回答教育内容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二者的统一并非绝对的同一,是主观与客观的同一,是包含差异的同一,是辩证的统一。首先,价值性与知识性具有差异性,单纯强调价值性,就会使课程失去应有的知识教育意义,无法充分体现课程的思想性与理论性;单纯强调知识性,就无法充分发挥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无法发挥课程的可操作性。其次,价值性和知识性又是内在的同一性,要以价值为导向,以知识为支撑,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真信”才能“真学”,做到“真信”与“真学”的统一[[[] 王新生,张欣然.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收获真知——如何理解思政课改革创新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J].中国大学教学,2019(Z1):20-25.]]。
        第二,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坚持刚性支撑和柔性引导相统一,做到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动人。所谓以理服人,就是要发挥知识的刚性支撑作用,借助知识教育为价值引领提供学理支撑和客观依据。只有依托知识的力量,才能让大学生理解主流意识形态所蕴含的内在逻辑力量和来自于实践的功能确证。如果仅靠抽象的政治说教,是不能触动大学生的心灵深处,引起共鸣。所谓以情动人,就是发挥价值情感的柔性引导作用,利用情感培育促成价值认知向价值接受转换,情感是促成价值转换的内在动力。在思政课教学中,以情动人就是在思政课教学环节中引入情景教学,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开辟教学第二课堂,如各类历史文化博物馆、名人故居、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地、展览馆等,让学生身临其境,用心去感悟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历史命运,进而弘扬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作出自己的一份努力,自觉地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个人的梦看作一个共同体。
        第三,坚持整体把握和具体落实相统一。所谓整体把握在于思政理论课不同于其他专业课,必须使用全国统一教材,教材内容体系偏向于历史维度的宏大叙事,集中于陈述政府顶层设计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即是文化建设的范畴所在,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规定,更是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兴盛的根本保障,因此在思政课本教学内容上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联系的紧密加强,国外意识形态的输入对我国主流意识造成很大的冲击和破坏,必须严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阵地,才能有效抵御西方社会思潮的入侵。要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和纠正的作用,以此来应对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 王丰良,李法玲,汪志君.基于价值观与理念信仰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研究[J].高教学刊,2021(03):177-180.]]。但是,教学课本如果照本宣科,学生难以接受,就会适得其反。因此思政课教学要在贯彻教材精神基础上,也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具体的推进和落实,在中学到大学的课程设置上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以灌输教育为主,把隐性教育贯穿其中,逐步增强课程的深度和理论性,以及用人民喜闻乐见的语言,通俗易懂的话语体系增加其解释力,做到将抽象理论大众化,形象化,大大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