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惩戒教育”在艺术教育实践中的理解与应用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1期   作者:李歆琳
[导读] 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李歆琳
        深圳艺术学校
        【内容提要】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完善立德树人的体制机制是我们的工作核心目标。新时代对教书育人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同时对我们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惩戒”,无疑成为了一个更加敏感的话题。如何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准确理解,并运用好“惩戒教育”这把“戒尺”,无疑是新时期检验教师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之一。

【关键词】惩戒、惩戒教育
        
现代学校教育中存在一个问题,孩子在家里是小皇帝,到学校后很多事后不能按照学校的规则约束自己。这时老师的说教很多是苍白无力的。而与此同时,“惩戒”成了绝大部分老师不敢触碰的“高压线”。我们经常从媒体可以看到很多因为惩罚或变相体罚而导致学生和家长不满的例子,导致教师身败名裂的事情也不少。导致这些问题的存在,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我们自身、我们这个社会对教育“惩戒”的认知出了偏差。
身为一名教师,我们自己首先应具备客观的分辨与准确的理解,再不断努力具备“惩戒”的能力,才能在更好地在教育过程中得当应用。所以,今天主要想从教师自身的角度与大家交流。
        一、惩戒与惩罚的界定与认知
        (一)界定
        惩罚,是一种以“罚”为主要形式的行为和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惩”。
        惩戒,这里的“惩”,即惩处、惩罚,是手段;“戒”即戒除、防止,惩治过错,警戒将来,是“惩”的目的。现代汉语词典里“惩戒”的解释是:通过处罚来警戒,所以“惩戒”意味着手段和目的的统一。
        教育惩戒:带有手段和目的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强调的是除具备统一性外,更重要的它是一种教育方式,是施教者对受教者进行管理教育的方法之一,强调教育效果与目的达成。本质上同“赏识教育”、“情感教育”、“爱心教育”等方式一样,“惩戒教育”目的是为了学生正能量地进步和身心健康地成长。而惩罚,往往只注意消极强化的本身。学生因犯错而受到惩罚,事后未必不再犯,以失当行为代替不当行为,在性质上带有负强化的意义。同时惩戒也不同于管教,“管教”是一种管束,其内涵着眼与管理和规范。
比如:学生演奏作品的某一段由于平时没有练好,回课时加上自己心虚紧张总是出错,专业老师非常生气,说:“反复跟你说了这个地方要回去认真练,你到底练了没有?就这一句你自己现在就练20遍,出错的不算,连续准确才算一遍,你开始吧……”孩子估计会越弹越紧张,伴随着侥幸的心理战战兢兢地完成了不止20遍,最终也不一定知道自己对是怎么对的,错到底为什么错。下次再演奏,很有可能还错。——我认为这是惩罚。
        (二)认知
圣贤韩愈曾说:“惩者,以正其心也”。惩戒教育的本质就是“正其心”。是教师职业的权力之一。教育惩戒的出发点是体验生命感动,诱发言行反思。它强调了教育结果和目的达成。教师要始终坚守不以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原则,通过给学生身心施加某种影响而带来教育效果,使其感受到对错、荣辱、愉悦、痛苦等等,以激发其悔改,从而达到矫正的目的。用恰当的惩戒手段帮助学生们“正其心”,是教师应肩负的社会责任。
无论是对学生“正其心”,还是老师成为“难得人师”,其实都离不开有效教育这个灵魂。我理解,其中的重点就是思政教育,或者说是灵魂引导,或者精神塑造。无论何种形式,其实,要么是引导式教育,要么是纠偏式教育,二者其中都涵盖着适当的惩戒教育。


        二、艺术教育过程中“惩戒”的基础
        (一)无条件的爱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针对专业老师的特殊性,这里“无条件的爱”着重表述以下三个方面:
        1)与学生的专业能力无关;
学生由于自身能力、家庭教育及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专业能力水平存在非常大的差异。身为专业教师,决不能因学生的专业演奏能力而带着“有色眼镜”地看待他们。
        2)与学生性格无关;
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体,都具备独立的人格与性格。身为专业老师,决不能因为某些学生擅于交流、性格相对活泼外向,有些学生不擅于跟老师沟通,性格相对内向,就带着“标签式”对待他们。
        3)与学生家长无关;
在专业老师的日常工作中,我们针对的主体是学生,无论学生的性格如何,专业能力如何,我们都有责任以我们自己的方式客观、坦诚、平等地教育他们。对于家长,我认为应适当沟通。一不应什么情况都事无巨细地告知家长,家长在专业老师与学生之间未必此次次都起积极作用,二不应由于家长自身与专业老师沟通的差异性,就区别对待学生,所谓“看家长下菜碟”。
        (二)尊重与平等的爱
这是老师对学生极为重要的一种自我要求与态度,是人格魅力的体现。这里涵盖了很广的范围,囊括了很多方面。我仅以一个亲身经历的小事儿来阐述其中一方面。
我高二时在俄罗斯读书,教我们指挥课的老师刚认识我们不久,一次因小孙女发烧上课迟到了一会儿,来到琴房时满头大汗,连说三声“对不起,请您原谅我迟到了……”当时我很震惊,那种真诚的语气与歉意的表情,自己瞬间备受尊重的、相当平等的感觉至今都记忆犹新,深深触动了我。我当时的感受:1、老师这种自然的行为令我更加敬佩她、崇拜她;2、这位老师以后再迟到,我心底半点怨言都不会有,相反我希望她还会再迟到(窃喜与珍视她对我的这种态度);3、守时,是生活与工作中的一种素质,一种美德。
这个事例,反映了一个事实:老师不愿意迟到,说明师生在规矩面前是平等的;老师因为迟到而道歉,说明师生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而这后面折射的,正是老师对工作的高度负责,及对学生尊重与平等的爱。尽管这是最基本的需求,但又无比重要!我的这位指挥老师的言行,真真切切地体现了她的人格魅力。直到20多年后的今天,我仍特别希望自己做一个任何情况下都保证守时的老师。假如我迟到了,我要求自己必须真诚地跟学生表达我的歉意,绝不敷衍每一个学生。教师在学生面前,呈现的不只是“专业”,而是其全部的人格。
        (三)信任与理解的爱
想走进学生的心里,必须敞开胸怀,坦诚相待,做一个“公正”的倾听者。对于孩子来讲,“公平、公正”的份量是非常重的。努力成为学生可以畅诉心事、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不愿做令她畏惧的“专业导师”,是我本人毕生追求的理想师生关系。与学生之间的信任与理解,会转化成一种极其强大的温暖动力,会形成师生间无形但坚实的内核力量。有时候甚至言语都是多余的。这种情感,是我视为教育工作中最最宝贵的财富。
尽可能地关注学生的思想与内心世界,是我们专业老师的职责,首先我们自身的态度要端正。而回课质量,练习效率,最终演奏能力都是建立在彼此情感基础之上的,次之!如果我们自身对孩子不够真挚,他们是能敏感地感受到的,只是不会表达或不愿表达而已。
        (四)共同成长的爱
当今的学生有很多方面都比老师强,善于观察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会另我们的师生关系更加亲密,工作与生活会更加愉悦。除了专业技能方面、音乐理解、生活阅历方面外,我们必须要客观地意识到自己有很多方面都不如学生,比如玩儿某款游戏、编辑照片、剪辑小视频等等。在教育他们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与时俱进,时时思考、不断创新,在教中学,在学中教。
学生不是机器,是一个自然的生命体,他跟我们有缘分,在成长道路上需要我们陪伴这一程,无论使我们生气、伤心还是令我们高兴、开心,这个过程都是一种共同成长的过程。是我们与学生共同的不可复制的成长经历,珍惜过程比享受结果更加珍贵,这也是我们身为教师生命中的一种修行。
具备以上四点作为“教育惩戒”的基础,即使是我们“惩戒”甚至是“惩罚”学生严重了些,相信学生也发自内心能够接受,并能学会真正的引以为戒。
以上仅仅是本人在工作中针对“惩戒教育”在艺术教育实践中理解与应用一些粗浅看法,不全面、不得当之处愿向各位领导同仁虚心学习。新时代下努力做一名称职的艺术教育专业教师,是我们共同肩负的责任,是国家与社会赋予我们的使命,更是我们必须努力前行的动力。


参考文献:简、尼尔森:《正面管教》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