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亚萍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重庆 401331
摘 要 道德判断是个体对某一种行为的善、恶、对、错的评价。道德判断与心理距离的研究随着解释水平理论的兴起而随之展开。已有研究通过对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两个维度的探索,证明了心理距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也发现,情绪状态会与心理距离共同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为了给心理距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研究提供更全面的证据,未来的研究应整合道德判断中已有的理论,继续探究社会距离和可能性维度。
关键词 道德判断;心理距离;解释水平
1 引言
道德判断是一个人利用道德准则或价值基准来评价另一个人或群体的行为和事件的道德意义的活动。随着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对事件道德程度的评价水平也在不断发展。个体评价和判断外部世界的人或物时,会运用自身内在的道德意识。可以说,道德意识的核心是道德判断。
心理距离包含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社会距离和可能性四个维度,通过对这四个维度的研究,证实了心理距离与解释水平密切相关 (Trope, 2006)。心理距离都有一个共同的零距离点,这就是个体此时此地所经历的现实。还有一些围绕着那些现在没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他们可能属于过去和未来,或者其他地方以及其他人身上,出现的可能性很小的事情。心理距离的四个维度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距离是它在社会上存在的方式,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是它以物质而存在的方式。2009年,有研究人员发现人们在看待事物时所运用的方式,会受到心理距离的影响。换句话说,一个物体的压力越大(或在心理上越接近),它就会被看得越抽象。比如,人们在看一株金银花时,金银花本身的形状、颜色、气味等是人们对它的具体看法,而联想到金银花作为中药的药材用途则是对它的抽象看法。这说明,对一个物体或问题保持“心理距离”可以帮助人们将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大脑的灵感,提高创造力。
解释水平理论(CLT)提出同一个事件或对象可以用高低两个解释水平表示。主要的和去情境化的是高解释水平表征,它们需要构造信息的抽象概念化。抽象性是高解释水平的一种特征,在高解释水平中,人们对事物的主要和次要特征进行判断,人们可以根据特定的目标对同一事物进行抽象表现,具体的抽象方式取决于实际的目的。相比之下,低解释水平表征由次要的和情境化的信息组成。在低解释水平中,信息被具体地、更详细地表示出来。从解释水平理论来看,个体之所以会形成不同的道德判断,是因为在表征情境时采用了不同的方式。
此外,解释水平与心理距离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一般来说,与此时此地有关的信息更可能在较低的层次上被解释,而任何进一步的信息则在较高的层次上被表示。换句话说,在空间和时间上遥远的事件,社会上遥远的事件,或者不太可能发生的事件,通常会被解释为去情境化的、抽象的信息(Liberman, 2010)。
基于此,文章以心理距离为框架,梳理了道德判断领域内的文献,论述研究的科学进展,特别是心理距离是如何影响个体道德判断的研究,以此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评价与展望。
2 心理距离对道德行为判断的影响研究
人们在进行道德判断时会受到心理距离影响,这是由近年的研究发现的。研究者通常运用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两种维度来考察心理距离。人们在判断时间距离较远的事件时,更注重道德原则,忽略了背景因素。这表明道德判断会受时间距离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时也会被社会距离(如自我与他人、熟悉与不熟悉等)所影响。许多研究都证明了个体倾向于用高层次的,抽象的术语来解释他人的行为,而用低层次的,全面的术语来解释自己的行为(Fiedler, Semin).王珍的研究表明了时间距离与社会距离交互作用下的道德判断,并且其影响是显著的。参与者认为发生在几天前的道德事件比发生在三年前的道德事件更道德,而发生在三年前的道德事件则没有显著差异。
解释水平理论表明,个体在判断不道德行为时会被心理距离所影响。研究者考察了心理距离的两个维度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探究心理距离如何影响行为的解释和道德评价。当不道德行为的心理距离比较远,人们会认为它更具有攻击性,而该行为则被解释为高水平的。当不道德行为的心理距离比较近,人们会把它和事件发生的情景联系起来,而该行为则被解释为低水平的。如果事件价值正向增加或负向减少,则表明事件的正向价值与较高的解释水平有关;如果事件值呈现正向减少下降或负向增加,则表明该事件的正向价值与较低水平的解释有关。因此,不论事件是什么效价或是什么类型。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低水平解释相关的价值会不断降低,反之则是增大现象。人们更多地根据高层次的道德价值观来解释的远距离行为,而不是根据低层次的信息。人们更有可能设定自己的道德准则。使它在心理上适用于远距离行为而不是近距离行为。
解释水平理论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为什么个体会用高水平和低水平解释不同心理距离的事物,其根本原因也是未来研究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同时,心理距离与解释水平的相关程度也没有得到检验。当个体解释水平愈加抽象时,是否说明事件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了呢?
3 不同情绪状态下心理距离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研究
近年来,影响道德判断的相关因素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以往的研究表明,情绪是影响个体道德判断的重要因素。Martin C等人的研究发现,当个体处于快乐情绪下,其道德判断能力在明显低于在中性情绪和悲伤情绪时;而吴慧红等人的研究却表明,当个体处于悲伤情绪下,其道德判断能力明显低于在中性情绪和快乐情绪时。与Martin C等人的研究结果相反;吴永钦等人的研究则表明,个体处于在快乐情绪和中性情绪下,其道德判断能力低于在悲伤和厌恶情绪时;而个体处于厌恶情绪下,其道德判断能力低于在悲伤情绪时。由此表明,对于个体道德判断的影响,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有不同的结果,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究在道德判断中不同情绪状态所起的作用。
研究表明,人们在做出道德判断时,会受到不同类型情绪的影响。祝郁欣对情绪易感性、关系自我及道德判断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关系自我和情绪易感性显著正相关,复合情绪易感性与道德判断力显著负相关,关系自我与道德判断力显著相关,并且关系自我在两者之间起中介作用。因而个体在道德判断时,有可能受到情绪类型和心理距离的共同影响。
闫春平等人运用道德判断测验,对比不同情绪状态下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测验证实在个体思考道德问题时,如果是以旁观者的角度,那么个体的道德标准在悲伤状态下会低于在平静状态下。因此,尽可能减少患者的苦痛,延长患者的生命,是平静状态下个体更倾向于做的。这说明个体在识别和判断社会距离远的情况时,如果处于平静状态下,就会采用了更高层次的道德原则。由此可见个体在道德判断时,受到情绪状态、社会距离和时间距离三者共同的影响。
4 讨论
道德判断是一种智力活动。良好的道德判断能力有助于提升人们的道德意识,形成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活动。为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个体把道德观念、道德意识转化到自己的言语与行为能力上,以加深对道德意义的理解。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使个体道德行为的调解方向具有理性的指导,并能通过对社会行为的道德评价,来全面认识和评价自己的道德行为。
人们对事件道德程度的判断,会因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受体不同,而产生不一致的判断。比如在对“路不拾遗”这一道德事件进行判断时,会因为未来发生在他人身上和发生在自己身上而产生不一样的判断。因此,对于一个道德事件,人们对其道德程度的判断不仅取决于该事件的性质和个体自身的道德意识和动机,还受到心理距离的影响。
个体对未来事件的解释水平在不同的时间阶段会有所不同。对于未来事件,如果在短时间内,个体会形成低水平的评价。当时间距离增加后形成长时间后,会形成高水平的评价。对于同一道德事件,个体会因为发生在自己身上或发生在他人身上而形成高或低的评价水平。因此,就个体层面上对事件进行解释,会因为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而不同。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社会距离和可能性被研究者们划分为心理距离的四个维度。现有的研究缺乏对社会距离和可能性维度的探索,也缺乏对一般道德判断问题的证据。虽然心理距离越远,解释水平越高这一点在四个维度上的表现是一致的。但是Gong H(2014)的研究结果表明,道德判断中使用的维度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所以,在时间距离维度得出的研究结论只能运用时间距离维度,不能直接应用于其他三个维度。研究者应当继续探究社会距离和假设性维度,寻找更全面的证据,从而进一步研究心理距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未来的研究方向将聚焦于道德判断中的神经机制,从道德判断的生理基础入手,提高道德判断实验的外部效度,探索中介变量的作用。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在以后的研究中,如何找到与道德判断相关联的变量,如何确定这些变量与道德判断的关系,如何提高实验的外部效度进而能使研究结果用于教育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维度的心理距离也会影响道德判断。以及道德判断受到情景理解、情绪体验等因素的影响时,文化背景因素是否在其中起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明晖,饶俪琳 .解释水平视角下的道德判断[J].心理科学进展,2017(23):1480–1488.
[2]王悦,龚园超,李莹.不道德传染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19(27):700–710.
[3]闫春平,申鲁军,杨世昌 ,吕欣,张亚茹.不同情绪状态下心理距离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250-254.
[4]叶红燕,张凤华. 从具身视角看道德判断[J].心理科学进展,2015(23):1480–1488.
[5]胡晓檬,喻丰,彭凯平.文化如何影响道德?文化间变异、文化内变异与多元文化的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18(26):2081–2090.
作者简介:赵亚萍(1996.10-),女,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8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心理学联系电话:13372644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