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心理健康的含义及标准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1期   作者:丁一
[导读]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Salovey和纽罕布什大学的Mayer提出了情绪智能、情绪商数两个术语
        丁一
        武警警官学院4大队11队
        【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Salovey和纽罕布什大学的Mayer提出了情绪智能、情绪商数两个术语,也称情绪智商,为情绪研究应用于管理领域打开了一扇大门。由此关于情绪管理的认识逐渐清晰,理念也逐步形成。但是在国防建设领域,对部队人员的情绪管理研究相对缺乏,尤其是军校学员情绪管理的研究还处于空白。本文依据自身学习心理学专业几年的感悟以及对基层单位走访调查研究实际,对心理健康的含义,标准进行解读,以求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心理健康;情绪;标准
        军校学员与地方大学生一样,身体和心理尚未成熟。同时军队院校又有着特定的、严格的管理制度及条令规范,加之与地方大学生不一样的学习、训练及生活方式导致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也与地方大学生有着较大的区别,各个方面给予的压力极易使其产生诸多负面情绪:压抑、焦虑、厌恶、害怕等,给心理带来难以避免的冲击,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有心理学学者的研究表明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个体的情绪管理能力越强,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情绪管理能力越弱,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军校学员走出院校后都是基层的指挥员,拥有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能够及时有效的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对于工作的开展、部队的管理和战士的培养等问题,以及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都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军队院校作为部队培养高学历军事人才的摇篮,作为立德树人的大学堂,作为强军兴军的后备力量,是实现“强军梦”的重要源泉。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莫测,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日益严峻,对军校学员的自身素质的要求愈加严格。国家的安全需求要求军队必须有着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军校学员作为未来担当新时代强军重任的主力军,面对部队的紧张生活和繁重任务的巨大压力,对每名学员的心理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健康一词,大家都不陌生。这是人人都熟知的,也是人人都渴望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认识的深化,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全面。以往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认为,健康就是躯体没有疾病,具体而言就是将健康定义为“无病(无临床病理性变化),无残无伤的人体状态”。但是随着疾病谱和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人们关于健康的认识更加全面,与此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世界卫生组织(WTO)分别在1948年和1996年对健康提出了权威性的解释。1948年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的虚弱现象,而是一种心理、躯体、社会康宁的完满状态。1996年再次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还应有很好的心理发展和社会能力。”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当前人们普遍接受的关于健康的三个维度:躯体、心理、社会功能(包括道德品质)。健康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识和潜在动力,促进健康是全方位的。它已经超出医学的范畴,不仅仅是卫生部门的责任,也是社会成员共同的责任,每一个个体不仅需要对自己的健康负责,还应在促进他人和社会健康方面承担义务。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当前社会,经济、科技、医疗、信息等飞速发展,加之义务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完善,以往而言的高层次人才遍地皆是。但多数人仍受困于各种就业、择业、升职、加薪、择偶、教育、住房等问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愈来愈大。生活学习工作中人们处处面临着适应、选择、放弃、竞争等多重矛盾冲突,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而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来自方方面面的心理应激因素增多,人们受到心理问题的影响不断增多,从而降低生活质量,甚至对家庭和社会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美国学者坎布斯(A.M.Combs)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心理健康的内涵,认为人格健全的人应具备心理健康的四个特质:积极乐观的自我思想;面对现实不逃避;适度地认可和肯定他人;主观经验丰富有价值并可供取用。英国学者麦灵格尔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更加简明,他将情绪纳入了心理健康的范畴,认为个体的心理健康应该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具有敏锐的智能、平静稳定的情绪、乐观愉悦的气质以及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行为能力。此外,英国百科全书关于心理健康的描述是个体心理的状态能达到力所能及的最佳功能状态即可,不是完美无缺的状态,前提是在自身条件和外界环境的范围内做到力所能及。
国内学者王玲认为心理健康是一个包含有多种特征的复合概念。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可从三个层面去理解:就生理层面而言,机体各方面功能在正常范围内,没有疾病,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并没有不健康体质的遗传。在心理层面上,主要强调了机体的自我认知,包括三个方面:对自我持认可的态度、认识并发展自我、发现自己的潜能、明确自己的优缺点。在社会层面中,能有效适应社会环境并妥善处理好人际关系,行为正常,符合其所处环境中文化的常模,角色扮演与社会要求相符,不脱离社会环境,且能为社会做出贡献。马辛、赵旭东将情绪纳入了心理健康的理解范畴,包含了三大块的内容:心理健康状态、工作和学科。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相比于衡量人的生理健康而言,衡量人的心理健康则复杂许多。生理健康可以用较为客观和具体的形态以及生理功能的各种指标去衡量。而由于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没有清晰明确的界限,同时有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加之研究者的主观因素(所处的社会背景、研究方向的不同、学科特点的影响)导致制定的衡量标准并未完全统一。
对于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国际上比较经典和具有代表性的有马斯洛(Maslow)和密特尔曼(Mittelman)提出的十条标准和国际心理卫生联合会倡导的心理健康标准。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的标准全面阐述了心理健康的表现,将情绪纳入到心理健康的范畴。具体是:个体有足够的安全感、自我了解透彻、对本身能力做到适度合理评估、生活目标与实际相符、与外界保持较好的联系、有完好协调的人格、有经验学习的本领、人际关系恰到好处、有妥当的情绪调控能力、个体在整体准许下适度发挥、个体基本需求在社会准则范畴内适度满足。
马文元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目前还没有一个通用统一的模式,他认为心理健康应拥有正常的智力、完备的意志、协和的行为、合理适当的个体反应、适应与外界的人际交往、健康的情绪、心理特征符合自身年龄的特征。学者王登辉等人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观点涉及到八个方面:自我、他人、现实、工作与生活、情绪、人格、智商、心理年龄。只有以上八个方面均朝着正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才算真正的心理健康。
而目前我国使用的心理健康标准是: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有一定的耐受力、有良好的控制能力、有良好的意识水平、有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有良好的心理康复能力、道德愉悦胜于道德痛苦。
总之:有了对情绪、心理健康概念的理解,才能有效追根溯源,切实了解人的心理活动,为我们开展心理行为训练活动、心理疏导工作奠定基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