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西昌宁远学校
摘要:受古今异义、阅读韵律等因素的影响,初中语文文言文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对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深入探究有效的改进策略,以期更好的提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
引言:文言文中蕴含了多元化的优秀传统文化,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丰富自身文化底蕴,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基于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深化文言文教学认知,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文言文阅读教学中,以此提升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一、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语文文言文阅读授课模式中,语文教师依靠范读、翻译、以及对重点词汇的总结和归纳,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识记,这样的授课模式至今仍被很多初中语文教师所沿用,这样的授课方法因为语文教师在文言文阅读授课过程中的“一家之言”而导致学生丧失了阅读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语文文言文的主动阅读过程中去,所以文言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也收效甚微。
(二)学生未能掌握正确学习方法
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因此在阅读初中语文文言文课文时,学生按照语文教师的要求,往往对文言文知识的阅读内容以背诵和翻译为主,对重点文言文内容和知识点进行机械记忆,却很少去对所学内容进行积极思考,更谈不上去总结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知识的方法。这就容易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语文思维能力难以得到真正提升。
(三)缺乏学习兴趣
文言文阅读教学中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晦涩难懂的教学内容,学习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进而导致学习兴趣的降低,甚至是产生厌学的情绪。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仅是以被动的方式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内容,思维活跃性不足,难以进行有效的思考和探究,以至于影响文言文阅读教学效果。
二、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利用历史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文言文知识大多是古代历代的文学家、思想家等文人政客的思想或者言论的集结,或者是他们自身所著或者为他人所著的文学作品,在这些文言文作品中,既能够表现作者的家国思想或是体现个人情怀,还能够通过一些历史故事为我们揭示一定的人生道理,因为这些文言文作品与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联系较为密切,所以对于后人而言,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这些文言文著作背后的“故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历史背景。因此在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堂,语文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能够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的基础上,再进行文言文阅读知识的讲解,将历史背景知识融入文言文阅读教学之前,这样学生不但可以感受到古圣先贤的思想之伟大,还可以使学生在了解文言文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带着兴趣去阅读文言文,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难度,消除了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畏难情绪。
以游记类题材的文言文《桃花源记》教学为例,虽然文章的字数内容有限,但涉及了“鲜美”“交通”“绝境”等多个古今异义词,“缘溪行”“欲穷其林”“屋舍俨然”等实词数量更多,具有典型的文言特征,如果仅是让学生进行阅读和背诵,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识记效果。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利用教辅资料或是网络整理相关的拓展内容,为学生讲解陶潜写作《桃花源记》时的社会背景或是个人处境,以此深化学生对作者生活经历的理解,在教师的阅读引导下既可以理解词句内容,还可以强化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学习探究兴趣也会被充分激发,切实保障了教学效果。
(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拓展学生视野
教育在与时俱进中才能够展现其先进性,对于现代化教学来说,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活动已经成为了主流形式,也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正确认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积极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对多媒体教学资源等加以有效运用,以此促进文言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活动前,教师需要对涉及文言文教学内容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通过文字、图片或是视频的形式进行知识内容的展现,结合教师的细致生动讲解,原本枯燥抽象的文言文知识会变得生动具体,学生的视觉与听觉也会被有效吸引,学习体验感和学习兴趣都会明显提升。
以郦道元《三峡》教学为例,考虑到学生对于三峡了解有限,教师可以收集整理关于三峡的图片与视频资料,在教学导入环节为学生进行展示,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会直观的感受到三峡壮丽景色带来视觉冲击,以此更好的深化内容理解。再或是学生进行朗读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契合教学主题的背景音乐,通过音乐情景的创设让学生仿佛置身三峡,以此增强学生的朗读体验感。
(三)利用语法对比开展阅读教学
单一的阅读讲解学生的理解效果极为有限,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开展语法对比教学,这样不仅能够优化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机械式背诵的弊端,还能够让学生加深文言文阅读理解的层次,为后续的文言文学习创造有利条件。教师还要认识到,利用语法对比教学还能够促进学生的知识整合和迁移,深化既有知识经验与新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与文言文的差异性。以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为例,文中内容“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涵盖了不同的状语后置,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针对这一内容进行重点讲解,通过语序的对比增强学生的理解效果,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在进行朗读或背诵,有效的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结语:语文教师应当认识到文言文学习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学生的优秀文化传承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革新教学观念,发现既有教学模式下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理念和方法予以优化,以此保障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培养与核心素养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作林.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 中文信息, 2020, (02):103.
[2]张宗雄. 初中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兴趣的培养分析[J]. 当代教研论丛, 2020,(02).
[3]潘文兴.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导入探索[J]. 读与写(教师), 2020, (0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