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传莉
四川省泸州市梓橦路学校 646000
摘要: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号召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道德的优良传统。同时,为教师提出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标准,深刻阐明了德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新时代,加强小学德育工作,注重以德“润”人,以德“立”人,这个永恒课题继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关键词:小学课堂;德育教育;新时代;德育“润”人;
一.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德育已成为贯穿小学教育全过程、全方位的内容,德育能力成为小学教师必备的素养。
(1)德育教育是学生心理健康的指明灯。儿童阶段是每个人可塑性最强的阶段,他们的学习能力与模仿能力很强,教师“言谈举止”不是不“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的习惯和性格养成。作为教师,若是能再修养自身的同时,及时对孩子们的道德情操、心理素质和良好习惯等能力进行关怀、关注,让学生在儿童阶段通过德育教育使良好的道德品质得到内化,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工作是学生思想建设的根基。
(2)德育教育是学校课程回归的催化剂。德育不同于其它科目的学习,既不能像数学那样的公式套用,也不能像那样语文的诗词背诵,它更加具有灵活形象化,都是从生活案例来总结教育或者开放式话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发挥想象,以此让学生建构适合自己的一套道德体系。
“德”育作为“立”人之本,立“性”之根,那就需要我们把事情做小,做细,做完善。无数的情感都有本性的思考,在生活的实际问题中,处理问题不急躁,不偏激,把德育教育真正回归生活,回归到“本性”的“真善美”。那就是德育教育的最好状态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二.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基本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德育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更加凸显,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有效促进了德育教育成效的提升,普遍形成了重视德育、践行德育、德育“润”人的良好氛围。但是,目前小学的德育工作仍然存在德育工作形式单一、德育能力有待提升、德育教育渗透不够等不足,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德育实施手段是当前德育教育面临的挑战。
(1)德育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德育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遵纪守法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内容,内涵十分丰富。实践过程中,小学德育教育往往存在单一开展思想品德的情况,其他教育内容所占比重偏低甚至被忽略。甚至思想品德教育作为“副科”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体现。德育教育内容的单一,导致教育内容缺少吸引力,难以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
(2)德育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在小学教育课程设置中,德育往往处于次要的地位没能引起足够重视,导致德育师资的配备也处于弱势地位,进而对教师能力素养的培养形成了一定的误导。因客观原因使然,导致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积极主动性,阻碍小学生主动进行思想品德学习的热情。教师往往更加注重教书,而在德育方面重视不够。新进教师因为缺乏系统培训,缺乏德育教育经验,导致在引导学生思想道德成长方面存在不足。
三.小学教学德育“润”人的策略
新时代对小学德育教育提出了新使命、新要求,要客观分析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不足,创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促进小学德育教育成效的提升。
(1)注重学校内部德育素养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学校要想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新时代人才,前提是要做到“少一些功利主义的追求,多一些不为什么的坚持”,加强内部建设。学校管理层完善德育监督与评价机制,具体可以成立专门的德育小组,聘请行业专家或有经验人员领导主持工作,结合学校自身的情况编制相应的实施步骤、奖惩机制等,落实到位。通过定期安排教师进行德育教学学习、定期召开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对教师进行培训,也需要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修改,如加入德育教学工作分,以此来激励教师更有效的完成教学工作。教师作为德育工作的主导者,要加强自身的德育素养建设,提高道德水平。只有要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德育工作的实施才能如鱼得水。
(2)注重教师德育教学能力提升。教师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榜样。在小学生的眼中,教师是权威的象征,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造成重要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德育教育能力的提升,并做到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榜样。教师要变监督为参与,要让学生养成自觉和习惯,若教师监督得多,则学生一旦缺乏监督就会松懈,然而教师参与到德育活动中,学生在榜样的带领下就会逐渐养成自觉习惯。当面临学生犯错时,教师要注意批评学生的态度和方法,尽量以理服人。因为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难免会犯错,而且自尊心较强,教师的批评方式对德育教育的影响也会很大,教师若采用先表扬鼓励后指出问题的方式,学生才会虚心接受,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教师平常要多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引导,多关心学生的生活,聆听他们的心声,做学生的好朋友,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3)注重课外教育活动有机渗透。单一的教学模式就算再有趣,时间长了学生也会感到厌烦。教师应该积极创新新型的教学模式,比如说多开展一些演讲比赛或者一些校外活动。毕竟小学生都有一定争强好胜的心,对于上台演讲这个事情比较喜欢。因此,在开展小学生课外阅读演讲活动的时候,教师为小学生提供一些优秀的课外阅读著作,通过演讲的形式让小学生可以真正理解课外阅读的思想,从而培养小学生的道德素养。校内的活动固然重要,校外的也不要落下。教师也应该多带领学生开展一些校外活动,让他们可以走出校门去学习。教师要将活动设置成有针对性的教学。要多进行正面的引导,让他们将一些正面的人物或者事件作为自己的榜样或者动力,从而鼓励自己今后的行为。比如说,教师组织小学生一起去参加革命纪念馆或者博物馆等等。通过革命事迹的讲解,将德育教学渗透进去,从而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
(4)注重德育教育合力相互融合。家庭、学校、社会这三各场所为个人提供了道德学习所需的整合性背景,互相支持,就像凳子的三条腿一样,因此儿童德育教育工作需要这三者相辅相成,步调一致,共同营造学校、家庭和社会德育合作的良好氛围。为实现这一要求,学校要做到有效的开展德育课程教学,让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活动中接受熏陶,教师要定期做好家长会和家访工作,也可以利用QQ、微信群等工具,与家长保持联系,积极向家长反映学生的德育体验情况;家长也要积极的转变观念,密切配合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同时为孩子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多和孩子谈心,把他们当成“小大人”;社会则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好德育宣传工作,对于学校周边的环境要加强治理,让学生在干净舒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