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景洋
佛山市顺德区龙江叶霖佳小学 528305
摘要:审美可以通过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等方面来升华人的精神境界,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健全人格,达到精神与外界世界的统一。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得到了初步的发展,需要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以形成良好的人格素养。美术教学是培养其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故本文就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了简单的探析。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方法;审美能力
引言:美术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学科,也是学生初步接触到的美学体验,是培养其美学鉴赏能力的主要途径。罗曼罗兰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良好的审美能力就是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人格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其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其终身的学习生活都大有裨益。
一、留心观察生活,引发审美兴趣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过这样一种理念:“生活即教育”。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同样应用于生活,美学的教育亦是如此。小学美术的教学素材主要就是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展现生活的影子,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引导同学们提高对生活的关注度,将课堂与生活紧密结合,潜移默化提高其自主观察能力,进而提高其美学欣赏能力。如在进行《有趣的拓印》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与大自然中有纹理的事物,自主进行寻找,培养其对生活美的鉴赏能力。教师可以引导他们使用自己寻找到的有纹理的事物进行拓印组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思考能力,创造美的事物,进而激发他们的审美兴趣。
二、鉴赏名家作品,提高审美境界
美学鉴赏能力的提升不能仅仅依赖于美术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对美学 作品进行鉴赏,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美学大家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各流派的艺术家有着不同的艺术理念和美学原则。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可以根据不同的绘画内容为学生们展示不同的艺术作品,引导其进行鉴赏,鼓励其说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感受名家作品中蕴含的艺术底蕴与美的思想,进而提升其审美境界和审美理念,开拓美学视野。如在进行《巨匠童心》一课的学习时,本课为同学们展示了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与西方的艺术大家毕加索先生的作品展示,教师应引导同学主动对两位大家的作品进行鉴赏,看一看二位艺术大师保持着赤子之心所创作出的充满活力与好奇心的画作,鼓励学生就二位的作品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还可以引导同学们参照二位艺术大师的作品构图进行自主创作,欣赏美并创造美,从而提高审美素养与艺术境界[1]。
三、开展课堂评析,培养审美能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以其超强的艺术感染力与美学表现力会为学生的学习开拓新的思路,而生生之间的美术作品的碰撞也会拓展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教师在进行课堂活动的设计时,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开展“小小艺术展”或“主题艺术展”等课堂活动,引导生生之间进行作品的互评与创作理念的分析讨论,通过他人的、多方面的点评进而总结自身的优点与不足,促进其创作能力的发展。对他人作品的评析也能提高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与语言表现力,有利于其综合素养的提升。如在进行《色彩拼贴画》一课的学习与创作之后,师生一同对教室进行装扮,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参与性,继而鼓励同学们将自己的拼贴画作品进行展示,在探讨过程中谈一谈自己的创作理念与材料选取原因,进行思想的碰撞与灵感的交融[2]。
四、树立正确观念,完善审美理念
小学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观念意识,对于世界的认知主要来源于外界的影响与教育者的引导,对于是非善恶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辨别体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对其进行艺术思想的灌溉的同时,也应时刻注意对其正确观念的引导,以身作则,通过言行举止及授课内容向其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引导与启发其正确思想观念与美学理念的生成,不仅认识艺术与生活之美,更要欣赏心灵之美,成为内外兼修的人。如在进行《端午节》一课的讲授时,教师可以通过为同学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与风俗传统时,注意为其渗透屈原伟大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思想情操,进而鼓励其学习屈原的高尚品德,培养其有责任心、热爱祖国等良好的思想品质,引导其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审美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其优秀的道德品质与思想情操的重要手段。结合生活内容鼓励其发现与寻找生活之美,培养其对美的敏感性,艺术作品的鉴赏有助于提高其审美境界,感受艺术大师的思想情操与美学理念。而对美学的教育也离不开良好的思想素质与道德观念的培养,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是辨别美丑、明晰是非,培养心灵之美的保障。良好的美学素养离不开内外兼修与自我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金波.浅析小学生美术审美能力的培养[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03:23.
[2]孙霞.小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思考[J].科普童话,2019,42:46.
[3]范钦旺.小学生美术审美能力的提升[J].课程教育研究,2019,01: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