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落实“现代学徒制”,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有效机制的探索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月1期   作者:丁玉梅
[导读] 现代学徒制与企业新型学徒制均是新形势下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创新,是深化产教融合
        丁玉梅
        日照市工业学校    276800  山东省 日照市
        【摘要】现代学徒制与企业新型学徒制均是新形势下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创新,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若能将二者的优势之处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效人才培养机制,必将提升本地区及周边地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为本地区及周边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为此,职业院校不断探索。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企业新型学徒制  有效机制
        随着职业教育领域改革的深化发展,仅在2012年至2014年短短三年间,教育部就在其工作要点中多次涉及现代学徒制开展试点、启动试点和全面推进试点等问题。通过试点总结,进而了解实践状况,积累经验,分析得失,这对于促进现代学徒制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无疑大有裨益。随后又提出了企业新型学徒"带薪入学",不仅能够减轻学生及其家庭的负担,而且按照"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也有利于企业培养适用的人才,尤其是学徒相关待遇方面的保障,更能够起到凝聚人心、促进发展的作用,更表现出对学徒劳动价值的尊重。
        校企合作是目前公认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关键手段,但校企合作存在很多问题,导致企业的参与度不高,人才培养成效不显著.因此早期探索了现代学徒制,现在则转向企业新型学徒制,这是一种更有效率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比较视野分析了企业新型学徒制,同时结合综合分析的方法,探讨中等职业学校企业新型学徒制下的校企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机制。
        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在管理部门、参与主体和运行机制上都存在差异,在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部分各占优势,在时间、资金成本和岗位学习机会方面存在诉求。两种学徒制在标准研发、培养方案、教材开发、师资培训、课程开发、教学资源库开发与应用、实训中心、学分互认、学历证书和技能鉴定等重点工作上都有着融合的基础和利益共同点。在对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和地方政府的功能,梳理出两种学徒制融合的框架与路径,从地方政府、职教集团、行业组织等主体的功能发挥角度阐述了现代学徒制与企业新型学徒制的融合途径。
        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将成青岛职业院校主要模式,内容涵盖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普职融通、综合高中等方面。
        下面,以青岛市为例,探索落实“现代学徒制”,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有效机制。
        一、全市职业学校实现普职融通
        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新增4~7所高职院校,到2025年,全市高职院校数量达到12所以上,高职院校学位年均增加1万个左右,在校生规模达到15万人以上。争取1~2所高职院校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
        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分类发展,城区中等职业学校坚持特色办学,实现中高职一体化发展;县域中等职业学校坚持综合办学,将区(市)职教中心打造成中职、高职、本科、综合高中和社会培训五位一体的融合发展平台,重点推进即墨综合职教园、平度现代农业职教示范园建设。通过整合、置换、重建、改扩建等方式,解决部分职业学校占地面积狭小、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到2025年,全市所有公办中等职业学校达到或超过山东省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实施职业教育“领航计划”,建设10所左右全国一流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学校。扩大和提高“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三二连读”办学规模和质量。
        二、推进普职融通和综合高中建设
        建立高中阶段教育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的学分体系。到2025年,全市职业学校全面实现普职融通,鼓励有条件的区(市)开展综合高中试点。
        推动品牌专业(群)建设。实施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扬帆计划”,支持现代海洋、人工智能等5~6个专业(群)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骨干专业群。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设置与调控、评估排名与公示、“负面清单”及退出机制。到2025年,全市所有职业院校均建成1~2个省、市品牌(骨干)专业(群),在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各建设20个左右省品牌专业(群)。


        三、将建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
        1.落实产教融合型企业“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政策
        鼓励职业院校联合行业企业申请国家专利和国家教学成果奖。鼓励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国家创新实验室和科研成果孵化基地。到2025年,培育30个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3~5个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争取1~2所高职院校、10所左右中职学校及部分职教集团、企业参与国家职业教育“十百千”产教融合试点。
        2.推广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
        编制学徒专业目录,建立学徒专业教学标准。到2025年,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成为全市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全市高职院校至少要与150家以上企业、中职学校至少要与80家以上企业建成综合性实践基地。
        3.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举办或参与公办职业院校办学
        扶持一批专业特色明显、办学规范的民办职业院校发展,建立健全民办职业教育负面清单和退出机制。到2025年,全市建成1~2所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建成3~5个校内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专业)。
        三、推行技能教学“普测+抽测”制度
        1.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制定深化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意见。推行技能教学“普测+抽测”制度。推广“互联网+职业教育”模式,加大数字化教学平台、虚拟仿真实训教学环境建设。每年评选10个职业教育优秀教学工作成果奖。
        2.落实国家“1+X”证书制度
        建立职业技能等级标准项目研发专家团队,主动承担国家“1+X”证书制度课题研究。制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评价管理细则。到2025年,全市职业院校学生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比例达到95%以上。
        四、“双元制”教学成果本土化
        1.推动德国“双元制”教学成果本土化实践
        加强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德国工商大会等组织和行业协会的交流,实施“双元制”教育本土化实践。支持职业教育领域高水平中德合作办学,打造“中德智能制造技能人才双元培养”新模式。到2025年,全市有5~8所职业院校按照“双元制”模式开展本土化实践。
        2.开展与“一带一路”和“上合组织”国家的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
        鼓励职业院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教师培训基地和学生实习基地,开展援外培训,建设分校和培训机构。
        五、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1.打造一批名师团队
        制定青岛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能力建设标准。到2025年,选拔培养100名青年技能名师,认定一批专业(学科)骨干带头人。争创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30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给予每个工作室相应的资金支持。在大型企业中建设师资培训基地,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培训基地建设。每年支持30名教师开展海外高端培训。
        2.引进一批领军人才
        对全职引进或自主培养的全国技术能手、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世界技能大赛获奖者,给予60万元~200万元一次性补贴。按照公办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总额一定比例,设立产业教授岗位,由市和区(市)财政部门参照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平均薪酬确定经费拨付标准,或者按照项目工资制、年薪制、“一事一议”方式拨付薪酬。
        总之,随着企业发展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推进,必然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将不断探索,与时俱进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使企业新型学徒制更加促进企业和院校的有机融合,为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