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盛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乔梓学校 315200
【内容摘要】略读课文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方法和能力的重要载体,前置性作业是沟通课堂内外、打造生本教育的亮丽纽带。文章从略读课文“前置性作业”的内涵要义和应用策略进行论述,推动课堂从传统样态的教师满堂灌输知识向学生积极参与质疑探究的翻转,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关键词】略读课文 前置性作业 应用策略
略读课文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方法和能力的重要载体,而前置性作业是沟通课堂内外、打造生本教育的亮丽纽带。本文以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略读课文为例,探索略读课文中“前置性作业”的应用策略。
一、开宗明义,感知整体
1.抓题眼,追根溯源明思路
借助课题的关键词帮助学生以轻松的方式整体感知全文,捕捉文本关键信
息,并以简洁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课文的整体思路在前置性作业时就能被绝大部分学生清晰地捕捉到。例如,《听听,秋的声音》这一课前置性作业:
阅读了《听听,秋的声音》这篇课文,我听到了这些秋的声音:( )、( )、( )、( ),大自然中秋的声音还有( )、( )等。
这一前置性作业抓住了题眼“秋的声音”,很自然地让学生走进文本去关注秋天的声音,引导他们在感知体验中找到了“大树”、“蟋蟀”、“大雁”、“秋风”,并拓展思路,在生活中寻一寻秋天更多的声音,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好。
2.做批注,借助提示探整体
在预习中思考学习提示中的问题,并在原文中圈画批注,同样可以起到整体感知的作用。教师也能从学生在文本的批注“痕迹”中,了解其前置性学习的成效。例如:《那一定会很好》这一课前置性作业:
默读课文《那一定会很好》,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请你在文中用“ ” ”圈出来。
学生按提示要求,在课文中做了简单的画找,能比较轻松地找到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所经过的历程,搭建一个整体的框架印象,为课堂中的多元表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深度阅读,质疑问难
1.真实存疑,自我化解
作为小学生来说,一开始就让他们质疑,这是很难做到的。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进行发问,或是有的进行发问只是问些字、词,对于核心的问题学生很难发现,这就要求教师先给学生质疑。
统编教材的首篇略读课文是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不懂就要问》,在课文最后编排了两个小泡泡——“略读课文可以读得粗略一些,了解课文大意就行”和“如果有个别的字不认识、个别的词语不理解,也没有关系”,提示了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执教第一篇略读课文《不懂就要问》之前,可先在前置性作业中质疑:“读读课文,你发现这篇课文与别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吗?”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全力以赴地解决。这是学生的发现:
生:课题下面多了两行字。(师引导:这是略读课文的“学习提示”,告诉我们学习任务)
生:没有要写的字。
生:没有思考题。
生:课后多了两个泡泡。(师引导,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生:课题序号的底色是绿色。(师引导:标记不一样)
这些发现,为学生学习后面的略读课文积累了学习经验。教学首篇略读课文,教师一定要回到学生的初始起点。这个过程教师先给学生质疑,学生通过答疑,自我化解,并一步步了解质疑的方法。
2.聚集问题,引发讨论
“质疑”就是提出疑问获得解答。在质疑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把思维的触角伸向知识深处,伸向各个角落。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略读课文《手术台就是阵地》的前置性作业中,除了让学生写一写读后感悟,也同样设计了“读完后,你心中有什么不明白的吗?”这一问题。
课前交流前置性作业:
阅读了第27课,你心中有什么不明白的吗?有什么想与大家交流的吗?
生1:为什么文章中两次写到“仍然”为伤员做手术,是不是重复了?
生2:为什么白求恩两天两夜没有休息了还能坚持工作?而且,他最后是连续工作六十九个小时,也就是三天两夜,正常情况下是不可能的。
生3:既然白求恩是部队的,应该服从上级的命令,他怎么可以抗命呢?
……
在《手术台就是阵地》这一课的教学中,聚焦前置性作业中出现的疑问,激发了他们再次深入阅读文本的热情。教师稍作点拨,这些问题其实背后都是对人物的评价。先课前聚集问题,课中引发讨论,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可以提升他们的思维深度。
三、开疆拓土,巩固提高
以统编教材三年上册第四单元为例,三篇选文分别承担着精读“学方法”,略读“用方法”的任务。“预测”的概念虽然是三年级首次提出的,但从学生的学习经历来看,他们已经具备了相关的学习基础。在二年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习了如何通过想象体会人物心理,感受事物特点,续编故事内容等。在本单元第一课《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精读课文的学习中,学生把握了一些预测的基本方法,如结合生活经验、生活认识、阅读经验。借助课文插图,根据前文的故事内容、表达特点等进行预测;初步建立了选择和调节预测方法的意识。基于阅读策略单元略读课的功能地位、主要阅读任务、学生的学习基础,前一篇精读课文中习得的预测方法,设计《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和《小狗学叫》前置性作业如下:
2.课文带链接,体悟文本“韵味”
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可利用前置性学习,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想,去讨论,去探究,通过思维碰撞,形成认识和思想。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童话单元,其语文要素就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因此,在教学本单元最后一篇略读课文《一块奶酪》前,可同时链接同类文章,这样设计前置性作业:
通过前置性作业中的互文链接,课外的阅读补充,学生对于童话的文体特色及其蕴含哲理的体悟力将进一步得到深化。
结语
略读课文承载着从半独立阅读向独立阅读过渡的重要使命,只有根据人文
主题与语用能力的关联点引领学生进行多样阅读,才能快速促成其阅读能力的提升。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通过设计前置性作业,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
参考文献
[1]梁健伟《关于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思考》[J].教育观察,2018(6):41-42
[2]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教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