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摩擦力”的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月1期   作者:黄胜
[导读] 虽然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很多的力学现象,但初中物理教学是学生系统全面学习力学知识的起点
        黄胜
        莆田青璜中学

        摘要:虽然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很多的力学现象,但初中物理教学是学生系统全面学习力学知识的起点,教师需要注重学生学习基础的奠定。因此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结合初中物理力学知识内容,对摩擦力的教学展开分析,希望能够为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效果贡献微不足道的价值。
关键词:初中;物理;力学;摩擦力
引言:力学中涉及的摩擦力知识难度并不高,但存在较强的系统性,学生需要有效的掌握摩擦力的知识内容,才能够更好的开展下一阶段的物理知识学习。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开展摩擦力教学时需要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应用,开启学生物理学习的大门。
一、初中物理力学中的摩擦力
(一)摩擦力简介
        初中物理教材中共有滑动、滚动以及静摩擦力三项知识内容,其中滚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并非重点教学内容,教师一般都是简单的讲述后便进行滑动摩擦力的教学。摩擦力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减少摩擦力的方法,如物体滚动运动的方式所产生的摩擦力远低于滑动状态下的摩擦力。当学生完成力学中的摩擦力知识学习后,能够了解到不同增加和减少摩擦力的具体方法,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通过实验操作的方式体会摩擦力的增加和减少,根据生活的实际需求选择增加或减少摩擦力的方法,总体来说摩擦力教学更加注重应用性。
(二)探究实验教学方法
        教师在讲述完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后,学生会对摩擦力的存在情况产生初步的了解,同时也会提出自身的质疑“摩擦力会受怎样的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学生的疑问产生也显示出学生在潜意识中已经开始产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究欲望,教师可以进行有效的引导。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深化对摩擦力知识的认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被充分激发,在实践中加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样是探究实验教学法的有效应用。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由于学习能力和个人兴趣存在差异性,教师需要在探究实验教学法的基础上运用其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让所有的学生可以在摩擦力学习中有所收获。
二、初中物理力学摩擦力教学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
        枯燥的理论知识讲解会严重制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摩擦力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准备一个带轮子的行李箱,并放满重物,放倒后让学生不利用轮子进行拉动,然后另一组对照教学中让学生利用轮子拉动行李箱,通过两次不同拉动对比,让学生感受到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的区别,然后发现滚动摩擦力在物体移动中的优势,以此加深学生对摩擦力知识的理解。
(二)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
        基于物理学科的实践性特征来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多措并举实现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融合,进一步加深对摩擦力知识的认知和掌握。

例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设计实践型小实验,第一次让学生将手心紧贴课桌桌面,用力下压拖动手掌;第二次让学生在课桌上放置一张纸再次进行下压拖动。通过两次对照实验探究,学生会发现第二次拖动比第一次拖动更加容易,这时教师在结合阻力与摩擦力的知识向学生提出问题“摩擦力的大小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思考后很快就会明白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对于摩擦力的认知会更加全面,掌握影响因素后可以有效的运用于生活实际问题解决当中。
(三)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
        通过参与课堂教学小实验,学生已经对于摩擦力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手和桌面的阻力小实验,教师提出了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一部分学生可能受到教材内容的影响,也有一部分学生喜欢突发奇想。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引导,让学生能够通过科学的猜想,得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结论。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小提示,来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大小有没有可能跟压力的大小有关系?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没有关系?跟表面积的大小有关系吗?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引导,能够更加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敢于猜想和假设,提高自身的创造力。
(四)制定学习探究计划
        学生们已经拥有了自己的问题答案构思,还需要通过设计出针对性实验来进行验证。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构思的答案,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然后通过交流讨论形成自己的探究计划。对于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可能不止一个,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能够站在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例如在探究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是否对滑动摩擦力产生变化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一个重要的物理方法是控制变量法,不管哪个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学习过程,都需要使用控制变量法。
(五)得出实验结论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来正确的选择实验器材,并提出问题:“如何能够让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呢?”学生通过思考发现,想要让弹簧的测力计读数等于滑动摩擦力,那么就需要让物体进行匀速直线运动。在实验结束之后,小组成员都公布自己小组得出的结论。教师根据学生得出的结论来进行点评和总结。不管学生们得出来的猜想是否正确,是否跟实验结论相符合,教师都要首先鼓励学生的实事求是的探究精神,并鼓励学生能够一起来继续探究对于滑动摩擦力产生影响的因素还有哪些。
(六)增加减小摩擦力
        经历过摩擦力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验探究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增加和减小摩擦力的概念教学,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容和生活经验进行讨论总结,可以将所学过的力学摩擦力知识内容转变为自身的一种能力,对摩擦力增加和减小的方式进行探究,以此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和掌握。
结语:初中物理中的摩擦力知识在生活实际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可以说生活处处有摩擦力。初中物理教师应当深刻意识到摩擦力教学对于教学效果和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处理的作用,转变教学观念,积极进行教学创新,通过现代化教学理念和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增强教学效率,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朱民. 浅析有关摩擦力的几个问题[J]. 湖南中学物理, 2019, (02):86-86.
[2]王丽君. 初中科学摩擦力实验教学方式研究[J]. 中学课程辅导, 2020, (06):85-86.
[3]徐华兵. 关于滚动摩擦力的教学思考[J]. 物理教学探讨, 2019, (04):56-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