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兴敏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江桥中学 162407
语感是语言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即人对语言的领悟感应能力,是语言训练到熟能生巧的表现。乔姆斯基说:“后天经验是决定语感的变量。”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应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尽量不用母语为中介的翻译法,即使使用也应该加强分析对比。要求学生使用英汉双解词典并逐步过渡到使用英英词典,这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词汇的内含和外延,因为用一种语言解释另一种语言不一定都能做到一一对应完全准确。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即有些英语词、句用汉语很难解释,甚至会出现越解释越难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经常给出一些包含该词、句的句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猜测、理解。所给出的语境应尽力和该词、句所处的语境相似,而且是学生熟悉或容易接受的,这样既可以给学生的理解以铺垫,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句的目的,又能增强语言实践的量,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其次,应该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善于积累培养语感。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阅读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大千世界,洞察社会生活,了解和熟悉我们不曾经历也不可能经历的丰富多彩的人生。朗读和背诵名篇佳作其作用并不在于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而在于对这些名篇佳作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记诵,使自己所掌握和单词句式,语法现象日益丰富充盈。长期坚持诵读,我们就会有一种思路畅通、文思泉涌的感觉。只有这样,我们在讲话时才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在写作时,才会洋洋洒洒,信手拈来皆成文章。
再次,教师应该运用音形结合的方法,适时进行音标教学。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用汉语或汉语拼音给英语单词注音的现象,这不利于学生准确地听说英语,不利于学生掌握单词的音与形的联系,不利于创造英语语境。学生说出来的英语,汉语味很浓,听起来别扭生硬,严重影响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开始学单词时,可以结合单词教学进行音标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可经常运用彩色粉笔,用同一种颜色的粉笔分别写出单词中的某一字母或字母组合以及与此相对应的音标。这样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把字母与读音联系起来,以加强音形联系。要求学生在需要注音时必须用音标,而不能用汉语。用音形结合的方法进行音标教学,学生不仅能顺利准确地给单词标注音标或根据音标读准单词,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在听到读音或能说出、想起读音的情况下,准确写出或头脑中马上就能反应出该词的拼写形式,并能够准确读出单词,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很有好处。
最后,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势必会产生歧义,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人们常说的汉语式的英语是指仿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方法产生的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式或表达法,其中就包括由于没有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而出现的貌似正确实则错误的表达。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就不能做到确切理解和正确表达思想。英汉两种语言既不同系又不同族,差异较大。这就给我们学英语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然而,古人早就说过“心之官则思”。说明人有得天独厚的思维能力。我们对于某种话题情景要想把相应的英语材料以连续反应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就首先要使这些材料在脑海里源源不断地涌现。由于我们中国人思维的主要外壳是汉语,用英语想英语最容易卡壳的地方就是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上的差异及表达方式上的不同。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除了要善于比较外,还要做到用英语思考,用英语词汇和句式去想。只有用英语把各种情景话题进行综合和加工,才能得到自己独特的感受、认识和理解。用英语思维贵在坚持,要有耐心,不可一日曝之,十日寒之。
总之,语感是一种难以明状,但又实实在在存在着的非常有用的对语言的感觉。教师不能忽视学生语感的培养。搞好英语课本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英语语感的必要前提,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在符合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