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整体出发创设有效情景的案例研究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月1期   作者:黄萍
[导读] 随着对2011 英语《课程标准》的进一步研究学习,许多一线教师对小学英语教学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黄 萍
        四川省德阳市第一小学    618000
        【 摘要】  随着对2011 英语《课程标准》的进一步研究学习,许多一线教师对小学英语教学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教法上都有了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突破,但在对话及故事教学板块上仍存在比较明显的教学误区。本文以外研社新标准英语低段为例,从有效情景设置、整体设计两方面,分析对话及故事教学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 关键词 】 对话及故事教学  ,误区 ,有效情景设置,整体设计,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程晓棠2012 全国远程教育培训专题讲座)
         下面以《外研社新标准英语》为例,探讨课堂教学出现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有效情景设置
(一)误区:情境设置不合理,导入牵强拖沓或不真实
        【 案例】 在一次教学研讨课上,某教师在教学(一起点)教材一年级上册Module7 Is it a monster ?的引入时,设置了以下情景。
        在师生互相问好之后,教师复习了What’s this ? It’s a…What’s that ?It’s a…
接着拿着刚才复习到的直尺问:“Is it a ruler ?”学生芒然地望着老师,个别孩子回答了:”“Yes ,it is.”老师举着尺子再问:“Is it a ruler ?这是一把直尺吗?”并带着学生说“Yes ,it is.”此处出现了不真实的情景设置。老师手上拿的是直尺,又问学生“它是直尺吗?”学生不用思考就可以回答“是”或“不是”。这是一个无效提问,是牵强的情景设置,没有达到真实有效地情境。
        整个活动显得很冗长机械,在后段学生已稍显疲倦,时间已过去二十二分钟,但此时还没开始故事的听说教学及故事文本的教学。这种机械操练违背了《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2011版)》理念。
        ( 二 )改进措施
         师生问好后进行小故事热身,完成课文第一部分的热身学习,听,看,跟读,朗读,并对新词“kite”做形象讲解。为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过渡到新的内容,教师可以指着动画图片“kite”引入问题“Is it cat?”及其回答”No, it isn’t.”再引入问题“Is it a kite ?”“Yes,it is.”此时新课自然呈现。此时老师布置任务,告诉学生:“今天学习之后,要学会用新学英语猜物品。”任务的布置,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的,有利于课堂活动的开展。老师告诉学生:“我们看看Amy 和LingLing在公园里究竟看到了什么。”在播放动画之前提出问题,老师播放动画,让学生带着问题初步感知故事内容,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样的情境引入,不拖沓,既自然又真实,而且加深了对小故事的理解,又自然过渡到了新课的学习。“《课标》提出的教学建议第二条强调英语学习的实践性和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性。(程晓棠2012 全国远程教育培训专题讲座)语言实践性要在教师正确引导下才能实现。
二,对话故事教学的整体设计
(一)误区:注重语言知识点的学习,忽略了对话故事教学的整体性。


         【案例】  某片区优质课竞赛活动中,某教师的教学内容是外研社(一起点)四册Module5 Unit1 LingLing is skipping .教师用TPR活动热身,复习了一些动词短语,学生积极性很高。热身活动达到了教学目的。接下来老师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悄悄告诉他做一个打篮球动作,然后教师问同学们“What’s he doing?”学生回答:“He’s playing basketball.”可以看出,老师是通过以旧带新的方法,导出即将学习的语言点。接着教师叫另一位同学上前做跳绳的动作,问学生:“What’s he doing?”,引导学生回答“He’s skipping.”同时PPT呈现了课文动画截图lingling跳绳的图片,贴单词卡片在黑板上,学生开火车认读“skipping”。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教授了“play hide-and-seek”、“hide”、“hiding”、“seek”、“seeking”、“play clapping games”。整个过程十多分钟。接下来老师没有开始进入课文学习,而是让孩子们玩游戏,复习巩固刚才呈现的动词短语。例如:叫两个孩子到前台,一个孩子蒙住眼睛,另一个孩子藏在讲桌下面 玩hide-and-seek。课堂气氛好,学生积极性很高。游戏结束时已经用去多半时间,此时还未呈现课文对话。
         老师的课堂处理从free talk开始,创设情境,引入新单词、新词组、新句型,操练新语言知识点,在学生熟练掌握新学知识点后呈现完整的语篇,接着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最后进行对话表演和拓展练习。 这种教学方式 似乎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其实对学生对语篇整体感知是很大的障碍。学生只是机械地做一些彼此没有根本联系的操练活动,是被肢解了的对话教学。因为前面呈现和操练太多,导致时间不够,课文对话的学习却显得相当匆忙。这样的处理看似把难点各个击破,降低了学习难度,其实忽略了对话的整体性。教师费尽心机创设的活动,表面上看似热热闹闹,可最终效果却很不理想,往往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
         (二)改进措施
         2011年版课程标准( 教育部 2012 )对教师提出的第三条和第四条建议学习策略目标和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目标要相呼应,英语学习的目标不能局限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上。
         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全面考虑多维教学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可以这样改进。在TPR热身活动中,呈现旧知识点时,也初步呈现几个新动词短语,让学生初步感知。此处可以不做深入地学习和运用。利用学生比较兴奋的时机,老师借机导入课文:We are happy. But there is a girl ,Fangfang .(教师播放PPT,图片是芳芳坐在石阶上伤心流泪。)She isn’t happy. She is sad.老师用表情或动作及图片教学sad. 并告知故事背景:It’s playtime(游戏时间),but why is she sad?播放动画视频,让学生找出答案:“No one plays with me.”虽然答案中有生词no one,但学生可以根据故事大意猜测意思,老师把答案呈现在PPT上,教读“no one”。这个活动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设疑,让学生猜测,既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和继续学习的欲望,也体现了课标中关于教师培养学生在课堂交流中、注意倾听、积极思考的学习策略精神。
         三、总结语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教育部 2012)。  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设置有效的情境,避免拖沓无效的活动,避免把孤立的词汇、句型等语言知识作为语篇教学的难点处理。教师要深入解读课标,根据课时目标,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促成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实现。
参考文献【1】郑治荣. 创设"问题情境"建构有效课堂[J]. 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 2013, 000(008):277-27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