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菲菲
杭州市东城幼儿园 310019
摘要:建构游戏又指结构游戏。是指幼儿利用各种建筑和结构材料,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性地进行各种建筑和构造活动,以及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建构游戏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可创造性,能让幼儿通过动手动脑,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使幼儿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开发。
关键词:幼儿;建构游戏;课程游戏;推进实施
前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教育者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烦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教育者应更加关注对幼儿自主学习兴趣、自主探究能力和学习态度等核心素养的培养。那么,教育者应该如何结合幼儿的核心素养开展幼儿园建构游戏呢?
一、建构游戏的概念:
建构游戏又指结构游戏。是指幼儿利用各种建筑和结构材料,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性地进行各种建筑和构造活动,以及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建构游戏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可创造性,能让幼儿通过动手动脑,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使幼儿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开发。
二、课程游戏化下大班建构游戏的推进及实施
建构游戏的生成应当由教师和幼儿共同负责。教师需要在自己设计的建构游戏中以幼儿的视角为出发点,提升游戏的趣味性和拓展性。幼儿同样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和推动下,愿意主动生成建构游戏,不能全部被动地由教师引导。
要想达成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一方面应给予幼儿自由宽松的氛围,支持幼儿个体或者小团体带动其他幼儿一起生成建构类游戏。对于幼儿自主生成的建构游戏,教师要减少干预,鼓励他们自主生成游戏规则,并且通过恰当的手段推动所有幼儿都参与其中。另一方面教师应多运用恰当的方式创造情境,推动和启发幼儿生成建构游戏活动。
(一)强调幼儿个性发展,激发参与积极性
改善游戏环境,注重幼儿的个性发展,提升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度课程的游戏化,幼儿参与的兴趣度比较重要,教师要按照不同类别幼儿游戏的需要,对场地、资源进行整合。做好协调,可以考虑让不同班级的幼儿都能参与到游戏中来。
教师在游戏中需要充分考虑对幼儿的个性需求,不能只是投入简单的一个游戏。如在玩传球的游戏时,幼儿可以坐成一排,拿一个大球让幼儿传递,这样可以锻炼他们的上肢。传递时候速度不快,幼儿会有观望和焦急心理,游戏的效果实际上已经降低了。在发现存有的问题后,就可以进行改进。我们可以加上几个球,原先的一个球可以变成5个球,传的速度也要增加,传球的时候要求在地上拍两下再传。这样游戏一开始,参与的幼儿都会动起来,不仅会做好传递的工作,还会关乎游戏进度,极大地提升了游戏的活跃度。这样不仅增强了幼儿的活动量,还提升了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注重幼儿天性保护,积极发挥创造性
教师要按照幼儿发展的实际状况来制定幼儿园课程计划,计划中需要以幼儿为主体。对孩提时代的幼儿来说,他们的自制力和知识辨识度都比较差,但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且活泼好动,课堂中实施游戏化教学,在游戏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抓住《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做基础,设定的目标应该是幼儿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指引他们从小就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实行符合幼儿特点和学习发展规律的因材施教方法,让幼儿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如在给幼儿进行常识性的内容和道德规范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进行这样一个游戏设计:如意馄饨店。在班级的一角,教师模拟一家如意馄饨店,鼓励幼儿进去吃如意馄饨。设计这样的情境,是在我们幼儿园附近,也存有一家同样的如意馄饨店,家长喜欢带孩子去光顾,因而幼儿已经有了去如意馄饨店就餐的生活体验。这一游戏开展的时候,教师在观察中发现,有的幼儿对如意馄饨店的室内陈设有自己的设想,如有的孩子就建议能不能在如意馄蚀店的桌上摆上花瓶,原因是自己觉得漂亮。教学的实践证明了,设计这一游戏是成功的,充分释放了幼儿的天性,让他们自主地去设计这一活动角。幼儿观察生活的意识得到了增强,幼儿的审美观念得到了提高,孩子能从游戏中发现改进之处对其未来的发展十分有利。
(三)强化对生活的结合,有效拓展游戏性
生活取材,收集和投放适宜地建构游戏材料,有效拓展游戏性。传统建构游戏的材料基本都是教师提供的积木、积塑等。鉴于情境化游戏教学本身所需的生活性,教师在建构游戏的材料投放上要开拓视野,和幼儿一起收集各种适宜开展建构游戏的生活化材料,以此拉近游戏和幼儿的距离,引导他们积极多参与其中。
首先,教师应在建构区中投放低结构材料,如各种纸板、木块、绳子、竹片、塑料布等。这些材料不仅来源于生活,而且可塑性强,在材料的收集和投放中,教师要鼓励和支持幼儿、家长一起参与,拓展收集的范围和视野,诸如螺丝帽、塑料球、小垫子、瓶子、奶粉罐之类的材料都可以“拿来用之”,教师要将未成型的低结构材料进行清洁消毒后再投放于建构区中,引导幼儿用来制作各种各样的造型。最后,其他区域的一些游戏材料,在闲置时也可用于建构游戏之中。这样一来,结合生活中常见到的材料进行建构游戏,幼儿肯定会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投入到这一建构游戏中。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科学、灵活地指导幼儿的建构游戏。通过提高目标难度启发幼儿对建构任务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针对幼儿游戏中遇到的困难,教师要尽量减少直接干预,多以参与者的身份对幼儿进行启发,鼓励幼儿自主思考、同伴互助等完成建构活动。教师还应建立起科学立体的建构游戏评价机制,尽量让幼儿成为游戏评价的主体。充分发挥建构游戏的实施性。
参考文献:
[1] 司玲. 课程游戏化建设背景下,让大班幼儿的建构游戏玩出精彩[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7(04):265.
[2] 瞿吉. 幼儿园大班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如何开展游戏[J]. 现代教学, 2019(9):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