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阶段传承甲骨文文化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月1期   作者:刚小芬
[导读] 文化是一个时代的品牌,是一个民族的缩影,它既是时代精神的客观体现,也是时代民族精神的体现
        刚小芬
        河南省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三小学     455000
        摘 要:文化是一个时代的品牌,是一个民族的缩影,它既是时代精神的客观体现,也是时代民族精神的体现。只要有民族,就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因此,在小学阶段传承甲骨文文化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甲骨文;传承;小学阶段;实践
        
        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中国历史文明传承的载体和见证,承载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灿烂的文明和丰富的思想。在倡导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传承甲骨文文化,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是积极响应习主席提出的“中国梦”号召的具体体现。学习甲骨文是帮助学生终身发展、积淀深厚文化底蕴、培养健康阳光心态、形成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迫切需要。为了让每一个小学生尽可能了解甲骨文的来历,成为快乐学习、善学、爱学祖国语言的传承者和推动者。本文以甲骨文文化在小学阶段的实践研究为重点,通过多种途径将甲骨文引入校园,寻求甲骨文与教育教学、生活应用的最佳结合点,并将研学重点聚焦打造和对甲骨文文化的探究中,让安阳独有的地域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1传承甲骨文文化的重要意义
        甲骨文既是汉字的鼻祖,也是汉字改革与进步的启蒙老师。只有了解甲骨文,才能充分认识到文字对于一个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沿着甲骨文思想前进,才能找到中华文明5000年的基础和不断进步的脉络,作为坚持创新发展和追求新突破的精神。这就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的文化自信所在。只有这样,才能中国传统文化与不断发展的文明史永远共存。这是甲骨文和汉字带给中国人民取之不尽的巨大精神财富。安阳是殷商文化发源地和甲骨文的故乡,这里拥有殷墟博物苑和中国文字博物馆,教育部甲骨文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也坐落在安阳师范学院。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世界对甲骨文重要文化价值及其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作为安阳人,我们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弘扬、传承甲骨文的重要责任,充分挖掘和利用安阳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进行甲骨文教育,让安阳今天的小主人、明天的大主人喜爱甲骨文、热爱家乡,成为传播甲骨文文化的使者。
        2核心概念
        2.1甲骨文
        甲骨文是殷商时期甲骨文或兽骨文。它们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相对成熟、完备的象形文字,是一切文字的鼻祖。安阳是甲骨文的发祥地。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雕刻工整,画得匀称,造型优美。它们以天地、日月、山川、植物、鸟类、动物、昆虫和鱼类为基础。它们生动直观地反映了大自然的美,它们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2.2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是传授和传承与特定地域相关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础。它需要代代相传,需要更多人关注。本课题所指的地方文化是指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它是安阳地方文化的象征之一。为了传承,需要更多的人接过代代相传的文明火炬,让灿烂的中华文明熠熠生辉。因此,安阳学生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光荣的使命。


        3甲骨文文化在小学阶段传承的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小学语文教育中。如文字:汉字积淀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反映着古人的智慧和民族的文化底蕴。古诗词等文学作品:唐诗、宋诗等小学语文文学作品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这些经典文学作品影响着学生的文化魅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艺术:赵州桥和藏戏等文章向学生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艺术的多样性。民俗节日:教材中有关中国民俗文化的文章,如《北京的春节》等,可以帮助学生记住这些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文化,避免传统文化的流失。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许多不足:教学形式单一和教学方法需要改进。教学形式单一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除了朗诵和理解外,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具体渗透较少,不能很好地体现传统文化的内涵。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创新主要表现在大多数时候,教师教授小学生,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低,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
        4甲骨文文化在小学阶段传承的对策
        4.1深入挖掘汉字文化背景
        学生应从小学习汉字,为以后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识字课教学不能只注重拼音的学习,而忽视汉字本身的学习。拼音只是工具,汉字是基础。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简单地演示每个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书写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例如,在学习汉字“雨”时,教师可以先将“雨”写在甲骨文上,询问学生“雨”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古人最初写的“雨”,然后写出演变中的“雨”字,并解释它为什么会这样发展,使学生了解汉字的发展变化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了解历史的发展。
        4.2诵读经典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
        文化经典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的经典文本,其中大部分内容朗朗上口,适合阅读。因为中国传统诗歌讲究押韵,而节奏抑扬顿挫,让学生多读书,有利于加深记忆,增进理解,并能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特殊美,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通过阅读经典,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德、民族精神,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4.3通过多种形式推广甲骨文文化
        小学是学生接受知识最容易的阶段。传统文化教育应抓住这一良好机遇,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使学生在现阶段能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认知,为传承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推广甲骨文文化时,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通过甲骨文课堂、甲骨文校本教研、甲骨文特色社团、甲骨文研学活动、甲骨文书法展览等进行推广,让师生感受甲骨文的独特魅力,达到传承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常丽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阶段的传承研究[J].新教育时代,2020:34-35.
        [2]谢朵.小学中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传统文化传承的案例研究[J].教学观察,2020:13-14.
        [3]戴漫林.甲骨文在小学进行启蒙推广的实践研究[J].科学导报(技术),2020(35):78-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