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参与 真学习 真成长——基于学生立场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考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月1期   作者:丁枝仁
[导读] 学生与数学之间的不同,构成了数学教学中的不同立场
        丁枝仁
        浙江省龙泉市西新教育集团       323700
        摘要:学生与数学之间的不同,构成了数学教学中的不同立场。如何用小学生浅显的数学经验触摸数学深刻内涵的“深度课堂”,我们该如何看待教材,做到既能读厚读透,又能读薄读简?那我们就要学会基于“儿童立场”去反观自己的教材解读能力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让学生真参与、真学习、真成长。
        关键词:学生立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孩子们为什么学数学?我们要怎样教数学?除了分数之外,我们还要坚持一点什么?有没有看到孩子的发展需要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滋养?我们要怎样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亲与数学的美?在急功近利的考评面前,我们怎样做到眼前和长远发展两全其美?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思考:
        一、眼里有学情,要让学生真参与。
        不是所有的数学学习内容都贴近儿童的生活,不是所有的学习活动都直观有趣。数学因其抽象性与概括性,大多数内容都是相对枯燥的。数学的理性和学生的感性之间的矛盾客观存在,教师不能守着昔日经验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学生学习特点,应该为了孩子的学而改变教学方式。
        纵观这几十年数学教育,变革与回归规律性交替,我们从师本到生本,从课本到学本,从名师模式到一线教师课堂,各种改变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站在课堂的中央。也就是说,真正的数学好课,要眼里有孩子,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活动。
        基于孩子立场的课堂教学,应该有这样一些元素:基于学情——聚焦核心问题——探究活动——交流分享——纠偏完善——练习拓展。这些要素中,课堂的核心就是探究。这些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从头到尾思考,即使磕磕绊绊但最终能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才是适合孩子真正参与,实现真实成长。
        二、教学要简约,让学生真学习。
        数学知识、数学符号等本身蕴涵着简约之美,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方式、数学理性精神更是需要通过简约教学来组织实施。只有简约、高效、本色的能体现数学实质的教学过程,才能让学生投身研究数学本质的活动中,达到优质和高效的课堂教学境界。
        简约的课堂教学,就是对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活动组织、材料选择、媒体使用、结构安排、练习实施等教学要素的精确把握,去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因素,使数学课堂变得更为简洁、流畅、深刻,使学生真正参与学习之中。
        (一)课堂引入简洁自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过分注重问题情境创设本身,而对于情境创设的目的性不够明确,效率不高价值不大。真实有效的课堂不仅仅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更应该是直接有效,面对学生真实学习起点,引发学生探究欲望,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历程。


        (二)教学素材简单干练。课堂教学要基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教师组织教学包含了对教材的理解、深挖、精选、重组等开放性、创造性活动。有些教师追求素材的繁多花样,情境一连串,材料一大堆,实物教具如魔法一样总是源源不断,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可是纷繁复杂的材料演示过后,留给学生的究竟有什么?我们的数学味哪里去了?课堂教学要提供恰当丰盈的素材给孩子们探究,如果能承载教学目标并蕴藏着丰富的数学信息,素材应该是越简单越好。
        (三)教学手段简捷实效。在预设教学手段时要做“减法”,学生学习方式要做加法: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各种数学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多种形式及多层次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四)教学环节简练流畅。小学数学教材最大编排特点,就是清清楚楚一条线。用最简单的素材呈现教学内容,用简练流畅环节完成教和学。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材料一堆紧接着一堆,环节一个紧接着一个,学生跟着老师的问题亦步亦趋。这样的课堂,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更累。学习本身应该是一件简单快乐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设计这么多繁杂的学习环节,设置这么多的问题障碍和知识陷阱让学生辛辛苦苦去钻。只有简化教学程序,板块式构建环节,给足学生自己探索的时间,课堂才真正简约有效。
        (五)课堂练习简约实用。学生对数学学习保持兴趣的最大敌人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而课业负担过重的直接因素之一是作业不够精选缺乏典型性。我们在练习设计中不仅要有本课时知识检测巩固的题型,还要开阔视野,把每堂课放在单元中,放在螺旋上升的知识体系中去思考、去设计既有巩固又有拓展,还有为后继学习铺垫的习题内容。
        三、定位要准确,让学生真成长。
        教师要应该是一个学习的组织者、陪伴者、欣赏者的角色。教师首先角色定位要准确,才能眼中有学生。然后是对儿童学习活动的一个准备与预设,有板块目标与全课目标,有基本活动内容的安排和儿童学习状态的预见。所有的学习活动,都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真实成长,设计学生真实参与的探究活动过程。
        教师要努力成为一个欣赏者,因为儿童即使出错,也是相当有价值的。儿童的错,有这么几种:少数是因为没参与活动,不知不会造成的真错,而多数是因为理解偏差造成的暂时性错误。其实,值得找们关注的还有这一种:因为观点个性化而不被理解的假错。而这种错往往是教学的宝贵资源与绝佳时机,但这样的契机时常被我们忽视。我们在陪伴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遇上很多“错”,我们不可能完全、淮确、及时地作出判断。但如果我们能从“防错、堵错”转变到“用错、化错”,进而“纠偏、纠错”,以欣赏者的态度让孩子更加自信,带给孩子的将是完全不一样的成长体验。
        虽然数学要严谨规范,要概括抽象,但对孩子来说,他的理不一定全是成人认为的理,他的法不一定全是规范化的法,但用生活事理解释数学道理、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才是儿童数学的真实。这也是现在教材上没有条条框框列出一字不能多一字不能少的法规法则的原因,而是看中了探究中个性化思考的价值。教师应该以同伴的角色,从欣赏者的角度看待孩子的学习,铺设孩子成长路径。
        综上所述,为了孩子能走得更快更高更远,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俯下身去观察学生,理解学生的学习困境和学习需求,不断反省自己,才有不断改进教学,让孩子真参与真学习真成长,实现课堂深度学习的可能。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