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芳芳[],王飞娟1,赖普辉*
(1.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陕西省“绿色制造,协同创新”中心,陕西 西安 712046;
陕西步长制药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710075)
摘要:随着制药行业逐步向智能化发展,制药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有了一定的变化。而传统的制药工程专业如何更好地适应并引领制药行业发展,已成为当下制药工程专业教学发展的焦点,文中立足于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结合区域及制药行业现状及制药工程专业教育现状,本文对“智能”制药工程一流专业建设进行探索。
关键词:智能制药;制药工程;一流专业;专业建设
《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决定启动一流本科建设“双万计划”,面向各类高校,面向所有专业,分赛道实施。作为地方性应用型高校应积极把握“双万计划”这一机遇,加强改革引领,建设一流本科专业[1]。一流专业建设以质量提高和内涵建设为核心,强化专业特色,转变专业建设理念,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整体水平。
制药工程专业涉及化学、药学、生物学、化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等多门学科,是适应现代制药行业需求而产生的,以培养从事药品制造和工程设计的专业技术人才[2]。但是随着工业4.0 的提出及中国产业升级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逐步向智能化转变,学校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与制药行业智能制造的需求不匹配,制药工程专业如何升级转型已经成为专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3-4]。“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提出在各个领域和层次上都要办出水平来争创一流,这就为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地方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资源与特色优势选择学科发展方向,建立符合学科和学校实际的体制机制来推动办学进步[5]。在此背景下,本文立足于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结合区域及制药行业现状及制药工程专业教育现状,本文对“智能”制药工程一流专业建设进行探索。
1 专业建设
1.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坚持以“新工科”为导向,以“智能制药”一流专业为目标,在2018版《化工与制药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药工程专业)》的指导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打破学科壁垒,建立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型智能制药人才培养计划,突出制药工程专业“重交叉、有深度”的定位要求,进行学科交叉和专业拓展,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打造“智能制药”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人才培养与制药行业发展相一致,理论教学与培养方案相一致,实验实训基地与教学要求相吻合,教师队伍建设与专业发展相适应,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人才。
1.2加强教材建设,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开展课堂革命
近年来,针对“智能制药”工程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和精品课程建设需求,加强优秀教材、特色教材建设,鼓励本专业教师与制药企业技术人员合作编写智能制药特色教材,不仅能解决目前制药行业中关于智能制造相关内容无最新最前沿教材,同时也为本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做出重要贡献。
另外,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开展课堂革命,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居于整个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只有开展课堂革命,教育才能真正进行革新。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和落脚点[6]。首先,积极组织教师及教学团队申报国家、省市级及校级教学改革项目,通过项目来带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其次,改革相关教学制度、加大教学经费投入,以此来提高教师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如建立了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的评价体系,将教师的精力引导到课堂教学中,进而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大力推广MOOC、翻转课堂、网络公开课及微课等多元化的课程形式,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另外,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全面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融合到当代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同时,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是当前专业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首要任务。但仅通过思政课程教育,效果有限,因此,在专业教学中,按照课程特点,将大思政教育引入专业课课堂,实现理论课、实践课、网络课等全方位全过程协同培养,打造立体化、多维度的课堂教学主渠道,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其思想道德素质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3 基于OBE理念的质量评价体系
课程建设要取得实质性突破,要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展课堂革命的同时,开展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作为一种教育质量评价的基本方式,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双重功能[7]。OBE理念指导下的课程教学,其成果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评价来判断和衡量,其平均的重点是聚焦学生的学习成果,强调构建评价目标明确、评价方式多维、评价主体多元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及专家访谈方式调研并初步确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在评价体系中,确定每一项目等级设定的级差数以及不同维度的权重数,并着重考察具体的、可量化测定的指标;另外,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重点在于指标内容的形成,应在对已有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分类和归纳,梳理课程教学质量的核心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指标内容进行聚类,以形成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指标类型[8]。
1.4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创新创业教育
培养工程素养是制药工程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强化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程素养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手段。
首先,在“智能制药”课程体系中开设素质拓展平台,突出创新创业教育。其中,素质拓展平台主要是指创新创业及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详细规定了学分及计算办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及综合素质。素质拓展平台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及教师的科研项目,既有利于教师科研项目向教学项目的转化,又能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科研素养。②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制药工程设计竞赛、大学生药苑论坛等竞赛,学生通过竞赛的洗礼能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强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参加思想道德素养活动、劳动教育、志愿服务及社会实践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及综合素质。另外,制药工程专业针对创新创业教育专门配备创新创业导师,在思想引导、日常专业学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及大赛、毕业设计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引领,在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热情的基础上,还给与了方向性的指引和行动的指导,通过实际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引入并充分利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在制药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部分课程如制药工艺学、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等,一般教学手段的教学效果不好,部分实验课(实训课)由于实验场地和仪器设备的限制及制药行业的特殊性,让学生无法充分理解“智能”制药现代化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虚拟仿真,将制药设备及制药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智能”制药现代化过程,增加了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体教学效果较好。
2 建设一流师资队伍
一流的师资队伍是建设一流专业的最基础和最重要的保障。以“内培养和外引进”相结合的为原则,“智能制药”一流师资队伍就是要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智能制药”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专兼结合的教师梯队。一方面,从企业引进高级技术人才,聘请智能制药企业相关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承担部分行业前沿课程及实习实训相关指导教师,突出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在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的基础上,继续选派专业教师进入智能制药企业进行锻炼学习,打造出“双师型”和“双师素质”为主题的专兼结合的“智能制药”团队,为指导学生进行校内校外实习实训、专业竞赛及大创项目的顺利开展与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在建设过程中,重视精品课程群的建设,以课程或课程群为平台,进一步促进教学团队建设,充分发挥教师“传、帮、带”作用,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9]。
3 校企合作,打造产学教育平台
校企合作办学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可实现学校与企业人才、设备、技术等资源的整合共享,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是培养制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经[10]。制药工程专业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与企业双方合作共建实验室、中试车间和模拟实训车间,共建“实习+就业+毕业设计+教师工程培训”立体化的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把学生实践教学活动落在了实处。另一方面,不断加大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构建长效机制,提高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对“智能制药”生产方式的掌握水平,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精神为宗旨,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加强教学队伍建设,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及方法,规范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评价体系与机制。
随着制药行业的智能化到来,传统的制药工程专业如何更好地适应并引领制药行业发展,已成为当下制药工程专业教学发展的焦点,在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将制药专业与智能制造充分结合,校企结合,产教融合,同时为其他专业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六生,宋文龙.我国地方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06):111-119.
[2]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379-387.
[3]张玮,王俊文,程永强,等.新工科背景下“智能化工”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9(Z1):75-79.
[4]毛淑芳,翁德会,吴春姗,等.“新工科”背景下民办高校化工与制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19,36(05):55-60.
[5]车如山,赵佳欣.“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地方高校发展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31(08):37-43.
[6]王建,朱宁波.大学课堂教学革命:内涵、原因与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33):41-44.
[7]张兴红,刘佳佳.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4):20-23.
[8]柳亮,罗利,容敏华,等.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地方医学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1,35(01):15-20.
[9]张鄂.“双一流”背景下应用型大学一流专业建设与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46):176-178.
[10]王文娟,红春,葛艳.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2):189-192.
基金项目:2019年度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智能制药”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19BY134);陕西省第二批省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校企深度合作面向智能制药工程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一流专业建设资助项目;生物医药创新制药技术研究院士专家工作站资助项目(陕科协发[2017]事企字15号);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中药质量标志物创新团队项目(No:SSY18TD02)
[通信作者] *赖普辉(1953-),男,教授,陕西省教学名师,制药工程专业带头人,E-mail:4716016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