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期间初中班主任如何识别与处理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月1期   作者:姚雪
[导读] 疫情期间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冲击,对人们的心理状态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姚雪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丽湖学校
        摘要:疫情期间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冲击,对人们的心理状态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这种心理的冲击往往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并在生活或学习上反映出来。本文结合后疫情期间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就班主任如何有效地识别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采取恰当的手段进行处理做了详细的分析。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初中班主任应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与现实依据。
关键词:疫情;初中学生;班主任;心理问题

前言:疫情期间人们的正常生活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很多地区还出现了“封城”,“封楼”的现象,使人们感受到了恐慌与焦虑。初中学生由于正处于青春期的特殊时期,对周围的人和事的关系非常敏感,因此在疫情期间难免受到较大的心理冲击。随着我国疫情得到控制,人们的生活和学习进入了常态化防控阶段,学生在面对这种社会整体性变化时,依然会存留一些心理的障碍与问题。班主任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监护人”,要特别重视观察和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
1后疫情期间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1后疫情期间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心理问题
        学生在疫情期间往往是家庭成员的重要保护对象,在个人防疫方面能力比较弱,甚至有很多学生还没有防疫意识。当学生重新进入校园后,多种防疫措施以及防疫方面的规定给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有的学生产生了逆反和抵触的情绪。这些心理状态都影响学校常态化防疫工作的开展。常见的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表现出的心理问题有恐慌,焦虑,亢奋,以及消极,抗拒等,这些心理问题都会反映到学生行为的异常表现中[1]。
1.2后疫情期间学生面对学习任务存在的心理问题
        为了尽可能地减少疫情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我国各地都开展了“停课不停学”的网络授课活动。初中学生相较于高中学生而言自制力比较弱,学生的网络学习效率并不高。因此在回到校园后,对于教师在网络上讲授的内容,学生表现得差异比较大。很多由于不习惯网络教育的学生而言,这些内容掌握得比较疏松,往往会出现焦虑,担忧的心态。也有部分学生对于课堂教学产生了一些抱怨的情绪,更希望能够重回在家上课的时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性不强,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1.3后疫情期间学生交往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控制交际的距离是疫情防控的重要内容,但是初中学生有较强的社交需求,相较于成年人而言,学生间的社交距离更加紧密,因此在防控期间往往会让学生感到疏远和不习惯。有的学生因为家长的耳提面命,不愿意他人与自己的距离太近,也往往会造成一些尴尬或者困扰。学生在安全社交距离的限制下无法获得以往的社交的满足感,也给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困扰[2]。


2后疫情期间初中班主任如何识别与处理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2.1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心理疏导
班主任要充分地认识到学校常态化防控期间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与心理问题,并且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加强对学生的观察,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对于确实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要进行针对性地心理辅导,了解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并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疏导和劝解。教师在干预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隐私的保护,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自己的善意,充分的尊重学生的表达意愿,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环境,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从而提高心理干预的效果。
比如在疫情结束后有学生对课堂学习表现出了不适应的情况,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坐不住,一直处于焦虑的状态下。针对这一问题,班主任要与其他的任教老师进行交流,共同商讨干预的方案,通过加强学生与教师的课堂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缓解其焦虑情绪。同时班主任要重视与家庭的联合,学生的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课堂和学校上,而要延续到家庭中,拓展教育的场景,提高教育的质量,因此在面向学生开展心理辅导时,班主任要积极地与家长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同时配合教师共同开展心理干预,提高个性化心理辅导方案的效果。
2.2优化群体心理,构建良好的心理辅导氛围
学生在学校中是以集体的形式生活和学习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人的影响对学生非常重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与氛围对于心理教育而言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教师要注重对班级整体心理状态了解,通过对班级内学生的排查与摸底,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从而制定有一定情绪和心理干预的辅导预案,展开集体心理辅导[3]。比如由于学校常态化防疫过程中出台了多种新的规定,这些规定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担忧的情绪,这种情绪属于群体性心理波动。教师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疏导,让学生认识到多种新规是常态化防疫的必然现象,打破不良的情绪在班级内形成的氛围,将学生的精力更多地转移到学习上,逐渐减轻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班主任在开展集体心理优化和辅导的过程中要注重方式方法,不要延续传统的班会教育的形式,一味地灌输正确的观念,那样不但无法起到教育和疏导的作用,反而使学生产生抵触的心理。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教育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周围环境与人际关系的变化,客观的理解行为方式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耐挫能力与抗压能力,减少外界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结语: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初中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班主任对学生心理进行有效的干预可以起到非常明显的作用,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因此身为初中班主任要充分地利用心理学的知识,主动地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与心理状态,通过积极的态度的引导以及行为的干预,使学生能够保持健康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对周边人际关系,社会变化的包容度,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积极的助力。
参考文献:
[1]张艳, 庄凌云, 杨伟. 新冠疫情期间中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调查——以成都市树德中学为例[J]. 教育科学论坛, 2020, No.503(17):47-50.
[2]俞彬彬. 心灵沟通对话赋能——疫情期间教师心理调适及家校沟通[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012):66-68.
[3]朱炜, 赵思迪. 疫情影响下学生心理状况调查与思考——以上海市H学校初中部为例[J]. 现代教学, 2020,(008):P.54-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