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强军
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汤坊镇中心小学 陕西 咸阳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发展,对新课改的力度加大,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的提高,这不仅对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次挑战,更是一个好的契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进行深度教学,讲授内容不是只停留于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怀和精神品质是当前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从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研究进行了分析,以期帮助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研究
小学阶段作为学习语文的关键阶段,要求学生必须打好基础,这就要求教学工作必须重视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能够让一个人的性格变得平缓,提升气质和内涵的最佳方法。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它的阅读能力。因为在孩子进行阅读时,他们的大脑也在无形中进行运转,会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思考。而且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思路是连贯的,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并且需要在阅读时对整体的思路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等进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会得到较为明显的提高,能够使小学生的智力得到良好的发展,为其未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我们不难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很多经典名篇和优秀的文学作品,这都是经过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进行精心筛选后再进行编排的。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课外讲解时会带领学生进入文章,感悟文字的魅力,抓住文章主旨和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真情流露,让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对文章有全新的认识。阅读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听力、识字量、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都能得到大幅度提升,还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腹有诗书气自华,想必对这句话都不陌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对阅读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在讲授课文过程中,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反复阅读,正确引导学生采用品词、析句、联系短篇等多种阅读手法,感悟课文中的内涵和表达形式,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感情流露,将课文内容读通透才是阅读的最高境界。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研究
(一)挖掘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开展时,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关键,尤其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情形下,学生容易被大量的网络、综艺、游戏等娱乐方式所影响,而难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需要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怎么来,怎么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也是调取学生兴趣的一方面,让学生们能够带着问题和求知欲进行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回答问题,敢于向老师提出质疑,使学生之间产生争议,制造更多的话题感。在整个课堂上学生的精神状态会很高,增加课堂互动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而是发自内心的“我愿意阅读”。
例如,在学习《山中访友》这一课中,教师安排学生提前预习,以兴趣为导向进行新课程的导入环节,可以设置悬念让学生进行思考。教师可以做一个引导式的提问:“同学们,我们每天生活在繁华之都,生活节奏非常快,有没有想过从城市中脱离出来,回归自然呢?”学生们感到非常好奇,“怎么回归自然呢?”“到底是什么样的地方呢?”学生们产生了很多问题。接下来,教师启发式给予学生思路,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中,可以感受一下作者是怎样走进大自然,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同时你们可以用笔记录下你们向往的自然景象。这样的预习效果可想而知,学生们会积极主动的从课文中探索究竟,努力寻找自己心目中的答案,让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心中所往的期待,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创建小组合作,拓展学生阅读思维
在开展阅读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便是引导学生学会寻找文章的中心思想,只有了解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才能够对文章的整体思路进行有序的梳理,并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而言,让他们自己找寻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好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此,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阅读,通过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在沟通和交流时,不仅可以提高阅读效率,还能够互相交流想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第二步便是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层次进行划分,在对层次进行划分过程中,便是学生梳理文章思路的过程。所以,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让学生自主的去发现其中存在的联系,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学生梳理文章思路的各项能力。
例如:以《父亲、树林和鸟》为例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划分,之后让小组一起进行阅读,结合小学生平时的表现情况进行合理的分组,以此保证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在讨论过程中他们会更加积极的投入其中,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合理的划分方式,促进阅读教学的开展。比如,他们首先会根据课文内容,对父亲、树林和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之后根据作者的思路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划分。阅读初期,让学生走进父亲的角色,分析一下文章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想要读懂一个人就要通过多方面进行了解,要学会察言观色,具备一定的洞察力,看看父亲的一举一动、听听他的语言、再观察他的神态,通过这些更加细致的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一些内容。通过对文章内容进行划分,能够使学生根据其内容整理出属于自己的思路,并形成一种规律,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往往也是考试时的拉分项,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阅读之中。在日常阅读活动中,给予学生优质的阅读环境,设置一些激励措施,坚持不懈地参与阅读活动,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范围,有效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慧茹.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对策[J].小学生(下旬刊),2021(02):31.
[2]曾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研究,2021(02):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