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语文课本剧表演的创新与意义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1月1期   作者:魏燕红
[导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是母语教学课程,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则是无处不在。
        魏燕红
        广东省惠州市中洲实验小学  广东  惠州  516001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是母语教学课程,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则是无处不在。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立足于学生,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在实践中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并在语文实践中去体会、掌握和运用语文的规律,而课本剧的运用正是语文实践的一种体现和延伸。
   【关键词】 多媒体  课本剧  创新
        所谓课本剧,就是把课文中叙事性的文章改编为戏剧形式,以戏剧语言来表达文章主题,是”学生和老师的对话”“教学与戏剧的对话”“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三个维度阐释的学习体验。大语文时代的到来,使语文学习不在局限于课本理论知识,而更加注重于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因而,语文课本剧作为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延伸和辅助,在多媒体大数据下引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渠道,体现了传统教学的反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本的主动性、丰富性,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提升学生对剧本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一、多媒体下的语文课本剧之明文
        课本剧是戏剧的一种,它主要是以语文教材为文本,是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根据文本需要和自己的喜好,将文本内容创编成戏剧、小品,舞台小剧等。其目的是通过这些表演活动,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掌握运用语文和使用语言的规律。课本剧作为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实践活动,在语文综合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理解文本内容是课本剧最原始的版本,借助多媒体的教学,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掌握并不难。但是,如何把握文中人物的形象、个性及思想品质等相关资料,则需要课后借助于网络大数据。例如:原始文本中的时代背景,文本诸多人物的性格、形象等等,虽然繁杂,但多媒体大数据含量多样化的信息结构,会给学生提供非常丰富且有价值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了他们的认知,更好地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挖掘,使得学生能放飞思维,恣意驰骋,更好的实现语文知识向课外拓展延伸,达到提高和升华。如:在进行小学五年级《将相和》课本剧表演的创作时,学生在了解文章内容后,我就布置学生课后借助多媒体网络平台和其他书本去了解战国时期赵国和秦国的历史背景,人物之间的关系、性格和品质等,让学生把握每个角色的性格特点,模仿人物的形态、动作、语言等,挖掘人物的品质,从而丰富了学生对课内文本的知识,并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联想与想象,对情节进行创编和改编。学生对此活动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积极参演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二、多媒体下的语文课本剧之悟情
        学生在语文课本剧表演中需要把课文内容改编成为戏剧这一语言实践的形式,因而,在编演中则应指导学生把语文知识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去感受文本人物的思想感情及作者的写作目的。多媒体下的课本剧应该是色彩斑斓的。学生的经历不同,性格特点不一样,感受也不一样,那么,他们所获得的情感体验也就不同。在与小组为单位的表演中,学生们能聚在一起分享多媒体大数据下海量的、多样化的信息,既能一起探究演员在表演时,是否能将各自表演的人物性格特点展现出来,升华文中人物的情感;又能增强同学之间的友情,使自己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得到了培养;还能通过台下辛苦背台词、揣摩人物性格、反复排练.....真正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含义。如在课本剧《金色的鱼钩》的编演过程中,我们通过互联网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窗: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彼此之间分享自己在互联网中获取的图片、影像、动画、录音......一起揣摩战士和老班长的动作、语言、神态、外貌等,更好地获得了情感体验,把一个饱经风霜、尽职尽责、舍己为人老班长的形象表演的更为完整和丰富,而学生在彼此相互指导,共同分享大数据下的资料,更是获得了难能可贵的友情与自信。
三、多媒体下的语文课本剧之提升综合能力
        在运用多媒体大数据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课本剧的编演,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一,课本剧的编演是学生按照文本内容的不同人物进行不同角色的对话模拟过程,其本质是学生集合自己的语文基础及对文本内容深刻理解展开的。学生在编演课本剧过程中既提升了语言基础能力,又巩固了自己的语言基础水平。

其二,课本剧的编演过程,需要学生从多媒体中获取音乐、绘画、舞蹈、情景布置等各种剧本元素,从而在编演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美术水平、音乐能力及一些舞蹈基础。通过这样的编演形式过程,学生就能有效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比如在编演《小蝌蚪找妈妈》的内容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文本内容安排好各小组角色,课后借助于多媒体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给每种小动物制作出一个独特的头饰,同时让家长一起参与孩子们设计的不同场景和配置音乐背景。学生们兴趣高涨,参演的积极性极大提高,更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综合能力。
         四、多媒体下的语文课本剧之多元化
        首先,传统的课本剧表演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内文本为表演载体,学生课外自己练习,课堂上表演,存在着“自娱自乐”。而大数据下的翻转式课堂课本剧表演模式则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将表演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了学生,学生可以通过“MOOC”、“微课”“微信小管家”等,结合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及品质的呈现,自己在课下去学习、模仿和创编。自主掌握一定的戏剧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可以借助互联网与同学、老师及时进行交流,以弥补和完善自己对剧本表演形式和情感体验的不足。
        其后,多媒体下课本剧表演的激励及评价也是多元的。语文课本剧表演不是单一的形式,而应是根据课本内容,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表演方式,鼓励学生在多媒体中获取的资源后,大胆运用多种感官,动脑、动口、动手积极且创造性的参与学习的实践过程,使得语文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充满灵气。因而,借助于多媒体网络下,教师应在课本剧表演计划中,提前设计合理的评价表格和数据统计、组织评委会、设置多项评奖奖项,与多媒体相融合,让学生每一个人参与到有效的评价中去,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也对学生们今后积极参与语文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附课本剧评价标准)
课本剧评价标准:
(一)演出内容和形式。
        1、以课本为主,既忠实于课本,又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可根据需要,对人物的语言(对话)及相关情节作调整和补充,但不能改变主要内容和情节,内容要健康向上。
2、根据情节需要,可自行设置背景音乐、视频画面,简单的道具和服装。
3、每个节目表演时间最长不能超过8分钟,演员人数不限。
        (二)要求
        1.舞台背景、道具应简洁,不能过于繁杂。所表演的节目,如果需要配音或配乐的,要自备u盘。
        2.服装、道具要求自备(家长可协助)
        (三)评分标准
剧本改编:30分;表演艺术:40分;语言:20分;服装、道具:10分。表演超时每分钟在总分中扣5分。
具体评分细则
改编自课本,主题鲜明,故事情节完整 20分  有创造性 10分
语言流畅、清晰,语调符合人物性格,普通话标准。 20分
姿态 落落大方,自然,能表现人物性格。 10分
情感 感情基调与故事内容相符,感情流露自然得体。 20分
服装 符合剧情 10分
效果 有感染力,观众反映好。 10分
(四)、奖励办法
比赛设一、二、三等奖。一等奖3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5名
        多媒体运用于语文课本剧表演,是一种创新的思维能力训练,是一种强化学生先进的、超前的思想意识,还是是一种探究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同时,在多媒体下的语文课本剧表演,因渗入了音乐、舞蹈、文学、美术、表演、建筑等多种学科的运用,使得它既作用于人的听觉,又作用于人的视觉、嗅觉等感官,融语言艺术,形体艺术,时间和空间于一体。如此一来,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得到了培养,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探究精神,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运用能、组织和创造能力的语文综合素养,提升了语文的教育教学作用。
       
         参考文献:
   [1]魏薇.略论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5).
    [2]黄欢.课本剧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研究[J].成才之路,2017(17).
本文为广东省惠州市市级课题《小学语文课本剧编演教学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立项编号2019hzkt3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